臺北市
15°
( 15° / 15° )
氣象
2025-02-13 | 報新聞

痛風不再是老人病 年輕人也要小心

許家源記者/綜合報導】


隨著元宵節的到來,象徵著熱鬧的新春假期即將畫下句點,但這段期間大魚大肉的盛宴,卻悄悄埋下健康隱憂——痛風問題悄然浮現。痛風不只是短暫的疼痛,而是一顆隱形的健康未爆彈,若不妥善控制,可能演變為長期的健康困擾。很多人誤以為疼痛緩解就等於康復,然而,潛藏的尿酸問題仍然存在,隨時可能再度發作。究竟該如何預防痛風,避免這場突如其來的「關節風暴」?讓我們一起深入了解,別讓這股疼痛影響你的新年好心情!





痛風是一種因尿酸結晶堆積於關節,導致嚴重發炎與劇痛的疾病。發作時,即使微風吹拂,皮膚輕微碰觸,也能讓患者痛不欲生,因此被形象地稱為「痛風」。根據內科醫師蔡昀臻(來源:台灣風濕病醫學會),人體內的尿酸通常透過腎臟或腸道排出,然而,當尿酸生成過多或排泄不良時,便會在關節中形成結晶,誘發發炎反應。


尿酸的形成與影響


尿酸來自於普林的代謝,而普林則主要存在於海鮮、內臟等高普林食物及人體細胞的新陳代謝中。根據衛福部建議(來源: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男性若血液中的尿酸濃度超過7毫克/100毫升,女性超過6毫克/100毫升,便可能進入「高尿酸血症」的風險範圍。


長期高尿酸的個體若未加以控制,容易因代謝異常導致尿酸結晶沉積於關節,進而增加痛風的發作機率。特別是有家族遺傳史、罹患糖尿病或慢性發炎疾病者,及長期食用高普林食物的人,更容易陷入痛風的高風險群。此外,男性相較於女性更易罹患痛風,這與女性荷爾蒙有助於尿酸排泄有關,導致女性尿酸濃度通常較低。


痛風的四個病程


痛風發展可分為四個階段,初期可能毫無自覺,待疼痛發作時才驚覺事態嚴重。



  • 高尿酸期:僅能透過血液檢測發現尿酸值過高,關節尚未出現疼痛,但已埋下痛風的伏筆。

  • 急性期:尿酸結晶突然誘發關節發炎,導致劇烈疼痛、紅腫,通常在午夜發作,最常見於大腳趾、膝蓋、手肘等部位。

  • 間歇期(慢性期):急性發作後疼痛消失,但體內尿酸結晶仍持續累積,若未改善生活習慣,下一次發作只是時間問題。

  • 慢性痛風關節炎:關節內長期沉積的尿酸結晶,可能導致關節變形、腫大,嚴重者甚至影響行動能力。


  • 痛風的治療方式


    治療痛風的關鍵在於找出根本原因,是因高普林飲食導致尿酸過多,還是腎臟、肝臟代謝功能下降?


    急性期治療


    在痛風急性發作時,最重要的是迅速緩解疼痛與消炎。醫師通常會開立非類固醇消炎藥(NSAIDs)或類固醇來控制發炎,但若患者有腎功能問題,則須特別謹慎使用。此外,秋水仙鹼(Colchicine)也可能作為短期緩解疼痛的藥物,但須經專業醫師評估,以避免副作用。


    慢性期治療


    慢性期治療的重點是降低尿酸濃度,避免未來的痛風發作。醫師可能會開立降尿酸藥物,如別嘌呤醇(Allopurinol)或非布索坦(Febuxostat),搭配飲食調整來維持尿酸平衡。


    痛風患者的日常管理


    除了藥物治療,良好的生活習慣同樣關鍵。以下幾點是痛風患者日常需要特別注意的事項:



  • 飲食控制:避免高普林食物,如內臟、海鮮、紅肉等,選擇低普林的食物,如乳製品、蔬菜、全穀類等。

  • 多喝水:每日飲水量至少2000cc,有助於尿酸排泄,避免尿酸結晶堆積。

  • 避免酒精與高糖飲料:酒精與高果糖飲料會抑制尿酸排泄,增加痛風風險。

  • 維持健康體重:肥胖會加重痛風風險,透過規律運動與均衡飲食來維持健康體重。


  • 痛風不再只是中老年男性的專利,隨著現代飲食習慣的改變,年輕患者比例逐年攀升。根據台灣風濕病醫學會(來源:TSPR),早期發現、定期追蹤與健康管理,是預防痛風反覆發作的關鍵。因此,若年後發現關節出現不明疼痛,切勿輕忽,應盡早就醫檢查,別讓痛風奪走你的行動自由與生活品質!


    新聞來源:|ME美醫誌授權 請勿轉載


    The post 痛風不再是老人病 年輕人也要小心 appeared first on 報新聞 Mega News.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