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6°
( 30° / 21° )
氣象
2025-04-26 | 報新聞

「藝」起縫補 當代藝術為何開始迷戀「纖維」?


「藝」起縫補 當代藝術為何開始迷戀「纖維」?


文/袁青


美得令人心痛——靜靜揭開了「無法逃避的存在感」。


將身體描繪為一張神經地圖、一座情緒網絡,彷彿一場對人性的縫補?不只是看到,「感覺到」更是藝術的終極境界。

芬蘭藝術家Raija Jokinen 使用亞麻纖維,結合手工與刺繡,將人體解構成神經網般,牽動著每一個活著的顫動。



「藝」起縫補 當代藝術為何開始迷戀「纖維」?

「藝」起縫補 當代藝術為何開始迷戀「纖維」?

作品中如脊椎延展的繡線是傷痕,也像逆行的力量。生命是未完成的勇敢,既孤獨,也代表堅忍。

刺繡、編織、縫紉,這些曾被邊緣化的女性勞動意識,在當代藝術中被重新挪用,甚至成為女性藝術家的專利?



「藝」起縫補 當代藝術為何開始迷戀「纖維」?

「藝」起縫補 當代藝術為何開始迷戀「纖維」?

刺繡與編織是一種時間性的工藝——慢、重複、沉浸,與女性身體經驗、情緒波動等生命韻律,不謀而合。

藝術家習以為常以這些可塑、可縫補的隱喻來處理記憶、創傷、身體、情緒等主題。甚至被轉譯為一種力量。

纖維藝術被視為一種「女性經驗的編碼語言」,靜靜地縫合,看不見的裂縫。可以延伸解讀為是女性對「脆弱」的重新定義吧!

「藝」起縫補 當代藝術為何開始迷戀「纖維」?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