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野柳女王頭變茶壺 陶藝名家游正民製壺愛台灣
文/攝影:吳德亮
曾有台灣大學地質系教授在多年前預言北海岸的「象鼻岩」要千年才有可能沉海,沒想到2023年12月就斷裂落入海中,令人震驚與不捨;不禁也為另一個已在「回憶倒數中」的野柳風景區「女王頭」擔心。其實早在2014年,陶藝名家游正民就已將他的擔心化為創作:他的「台灣系列」就創作出了正把與側把各一的女王頭瀹茶壺,至今仍受到兩岸茶人及收藏家的喜愛,也是當年「台灣岩礦壺」最夯的作品之一。
話說台灣岩礦壺源於1999年震驚全球的921大地震,儘管為台灣中部帶來空前浩劫,卻也將過去深埋在地下、根本無法以人工採集的岩礦,因巨變而意外呈現,讓陶藝家從大地反撲的省思,思考重塑新生命。例如綠泥石、頁岩、鞍山岩、麥飯石等,都是質地十分優良的原料,由中部陶藝家發起,加上北台灣陸續跟進的幾位陶藝家,各依不同比例研磨入陶而成就今天風靡兩岸的「台灣岩礦壺」,成功地將大地撕裂的產物還原成器皿,堪稱是本土壺的最佳代表。我也深受感動,從岩礦的取得、改變水質功能、不同材質表現、造型各異的變化等不斷深入採訪,十多年來報導持續見諸報刊,台灣岩礦壺也建立了在兩岸一定的地位與份量,而游正民正是其中努力不懈的陶藝家之一。
因此繼「野柳女王頭」引起熱烈迴響後,游正民再接再厲,於2015年推出「阿里山日出熊鷹」;2017年再以東引燈塔作為壺鈕、強烈對比的馬祖藍眼淚化為壺身,完成「夢迴東引藍眼淚」岩礦壺。2019年再以淡水大眼舢舨為主角創作「淡水船歌」。每個系列都有寫實而細膩的外觀、飽滿流暢的造型,那樣貼切又令人深深感動。
以「野柳女王頭」為例:除了壺身有敲碎研磨後的野柳砂岩拍打妝點,更以近年北海岸最夯的地標—野柳女王頭作為壺鈕,龜裂的壺身彷彿野柳岩石風化的裂痕,又像是侵蝕差異造成的蜂窩岩,忠實呈現了野柳地質地貌的意象,而砂岩與陶土完美的契合,不僅飽含豐富的生命力,更呈現強烈的質感與個人風格。不過他卻正色告訴我,採集的岩礦並非來自野柳地質公園,而是野柳漁港旁撿拾所得,也是長久以來致力環保、疼惜大地的他,取之於自然的自然表現吧?
最新生活新聞
-
焦慮大罷免!財經網美看一貼文:穩定下來了
(18 分鐘前) -
高雄市2青少年樂團受邀訪日 齊聚東京音樂廳演出
(30 分鐘前) -
國際物理奧林匹亞 台灣學子獲3金2銀國際排第5
(31 分鐘前) -
屏東縣府用排灣族語宣導水保 長輩溝通理解零障礙
(38 分鐘前) -
台灣番石榴銷澳洲邁大步 果實蠅處理技術獲認同
(40 分鐘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