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2 | 報新聞

ME 生活|ME 美醫誌授權 請勿轉載
咬到像觸電!牙醫揭牙裂「5類型」與高危險族群
【許家源記者 / 綜合報導】
在台北東區的巷弄裡,55歲的陳小姐啃著燉得入味的豬腳骨,卻在下一秒捂住嘴巴,表情痛苦得像觸了電。她以為只是小碎骨卡住,沒想到隔天痛感依舊,牙醫檢查後才發現——是牙齒裂了。
牙裂初期常不易察覺,外觀也許只是一條細紋,但疼痛往往突如其來,尤其在咬硬物時最明顯。醫師提醒,這種痛不會自己消失,甚至可能延伸到牙根,逼得你不得不與這顆牙齒告別。

牙裂並非單一樣貌,依裂痕深度與位置,醫師將它分成五種——從表層的琺瑯質裂痕,到牙根垂直斷裂。輕微者或許只需觀察,但裂齒、劈裂牙、甚至垂直牙根斷裂,幾乎都是「保不住」的命運,必須透過根管治療或拔牙重建。
林為成醫師指出,40歲以上、男性、國字臉、愛啃硬食,以及部分華人族群的咬合力較強,是臨床上常見的高風險群。對他們來說,一塊牛肉乾或一顆冰塊,都可能成為牙齒的最後一擊。
在牙醫診所裡,最常聽見的懊悔是「早知道就不吃那口」。牙裂不會自癒,放任不管,恐釀牙髓炎、膿腫,甚至全身性感染。預防之道其實不難:別硬啃、定期檢查、夜磨牙者戴咬合板。
在陳小姐的故事裡,最後她選擇了植牙,但她說,那口豬腳骨的代價,是一輩子都記得的教訓。
新聞來源:ME 生活|ME 美醫誌授權 請勿轉載
- 新聞關鍵字:高風險
最新生活新聞
-
-
無人機飛過基隆海興泳池沖洗室 女泳客憂心隱私
(21 分鐘前) -
屏東好物進軍澳洲市場 國際食品展吸引買家目光
(30 分鐘前) -
築夢踏實,用文字飛翔-第32屆金筆獎徵稿開始
(31 分鐘前) -
李德茂《介於之間存在》美國首展 AI與存在主義碰撞探索未來對話
(34 分鐘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