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影展」文化永續 ? 臺中市以軟實力溫柔反叛

(報新聞/鄒志中 特稿) 在全球競逐速度與效率的時代,日前名為「心靈影展」的台中文化行動,顯得幾乎「逆時代」? 這項自2017年起於臺中舉辦、今年以「無界之心~萬象・共舞」為題的影展,從表面看是影迷的節慶,實際上卻是對當代城市治理與文化政策的一種溫柔反叛:當GDP、招商引資與科技創新成為城市競爭的主旋律時,臺中卻以「心靈」為名,試圖重構一種更慢、更柔軟、卻更具穿透力的文化經濟邏輯。
這並非單純的藝術活動,而是一場關於「人與生活方式」的公共辯論。策展人文蓓蓓在記者會上說,希望觀眾「從心出發」,思考如何以行動落實永續生活。這句話表面是倡議,深層卻是對當前消費文明的質疑。當全球仍在追逐「更多」、「更快」的經濟目標,「心靈影展」所提出的「更好」——從多買走向共好——代表了一種文化抵抗,也是一種制度性自省。

從「心靈影展」到文化治理:臺中的軟實力策略
城市發展的競爭不再只在於基礎建設或招商規模,而在於能否創造一種有溫度的集體記憶。臺中市政府新聞局自2017年起持續補助「心靈影展」,這並非單純的文化贊助,而是台中文化治理的一部分。當各地城市爭相打造「觀光節」、「購物節」時,臺中選擇扶植一個「以心靈為主題」的影展,顯示其文化政策已從「消費導向」轉向「反思導向」。
影展的策展理念,從「人與自己、人與他人、人與自然」三個面向延伸,形成一個完整的文化敘事結構。這樣的設計,實際上呼應了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中的核心概念——以人為本的永續發展。與其說臺中在辦一場影展,不如說它在實驗一個新的城市想像:以影像為媒介,讓市民重新討論如何生活。
這樣的文化實驗,其實在全球城市競爭中越來越重要。經濟學者理查德‧佛羅里達(Richard Florida)早在《創意階級的崛起》中就指出,未來城市的競爭力將取決於「創意氛圍」與「文化包容度」。臺中透過影展、藝文節與綠美圖…等文化場域建構,正是以「軟實力」打造城市品牌。
「無界之心」:影像與永續的對話
今年「心靈影展」影展主題「無界之心~萬象・共舞」,是一種精神性的宣言。它挑戰了過去文化與產業的二元分野,試圖以影像作為公共教育的橋樑。當策展團隊選擇以《E.T. 外星人》作為開幕片,不只是致敬經典,更是在提醒觀眾:我們在追求科技與發展時,是否遺忘了「共感」與「同理」?
「心靈影展」片單分為三大面向——「人與自己」、「人與他人」、「人與自然」。每一個面向其實對應著一個現代困境。第一是內在的焦慮與失聯,《我命中注定的飯店》與《生命之舞》討論的,正是如何在快速變化的世界裡找回自我。第二是社會的裂縫,《獵人兄弟》、《你家就是我家》揭露族群、階層與文化衝突。第三則是環境危機,《守護我們的星球》、《荒野機器人》直接碰觸生態與科技的矛盾。
值得注意的是,「心靈影展」並非止於放映,而是刻意設計與談對話場,邀請影人、學者與觀眾共同討論。這種「影展公民論壇」模式,已成為當代文化治理的新趨勢。它將藝術從消費品轉化為社會討論的觸媒,使觀影行為成為一種公共參與。
「1111永續生活共好行動」:從行銷節日到行動經濟
這場影展的另一個核心,是每年11月11日發起的「永續生活共好行動」。在中國電商以「雙十一」作為消費狂潮的同時,臺中卻反其道而行,讓「1111」成為思考永續的日子——從「買得更多」轉為「做得更好」!
這樣的操作,其實是一種文化經濟學上的創新。它以象徵對抗市場慣性,用文化敘事取代消費折扣。當多數城市選擇以購物節刺激短期消費,臺中卻用「心靈影展」培養民眾擁有長期思考的能力與習慣。這種「逆消費主義」的公共行動,長期下來或許不會立刻帶來可觀的GDP增長,但會在市民心中建立一種更深層的文化認同。
經濟學上稱之為「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即非金錢性但能促進合作與信任的資源。當一個城市的居民能以影展為契機,重新定義幸福與消費的關係,那麼它的社會資本便在悄悄增長。這種無形的資產,往往比任何招商計畫更具長期競爭力。
影像作為公共教育:從觀影到共學
「心靈影展」另一個亮點,是策展團隊與教育及民間團體合作,設計「公益放映合作」單元,包括《冰的顏色》與水里影展八部短片。這不只是跨界合作,更是影像教育的在地實踐。
對於許多觀眾而言,「心靈影展」並非只是娛樂,而是一種學習的場域。當地老師、影視系學生、電影創作者齊聚秋紅谷,不僅是觀影,更是共學。這種「非學校教育」的文化策略,其實正在補足制度教育的缺口——讓年輕人透過影像理解環境倫理、性別多樣與人際連結。
這樣的文化機制,也讓「永續」不再停留在口號層面。與其在會議中談ESG或SDGs,不如讓民眾在電影裡親眼看見冰川融化、土地荒蕪、或人際重建…等現實發生的故事。當情感與思考結合,永續才有可能真正內化為生活方式。
從文化節到城市品牌:影展經濟的下一步
不可否認,「心靈影展」的舉辦對城市經濟仍有現實效益。根據市府規劃,「心靈影展」將連續10天在心之谷永續教育園區舉行,吸引大量人流進入秋紅谷商圈,帶動周邊餐飲、旅宿與交通收益。然而更深層的價值在於,臺中透過影展建立起「文化即生活」的品牌敘事,這使得城市形象不再依賴單一產業,而是由文化多樣性構成。
從巴黎的「人權影展」、首爾的「綠色電影節」到臺中的「心靈影展」,全球城市已逐漸理解——影展不只是播放電影,而是形塑價值的場域。臺中若能持續深化這條路線,結合地方企業與社會創新力量,未來完全有可能形成「文化ESG」的新模式:以文化影響力帶動永續行動。

從影像開始的城市革命
「心靈影展」最後一場放映《交換禮物》,將在秋紅谷的露天電影院舉行。策展人特別設計讓十多位受訪者親臨現場與觀眾對話。這樣的設計,其實是一種「民主儀式」——讓公民在共享的公共空間裡,看見自己、看見他人,也看見世界。
當其他城市忙於追逐新科技、招商與大型建設時,臺中以一場「心靈影展」回應這個被焦慮支配的時代。它提醒我們,城市的真正力量,不只來自鋼筋與道路,更來自人心的柔軟與共鳴。
長期而言,「心靈影展」這樣的文化策略將成為城市永續的關鍵資產。因為唯有當人們願意停下腳步、重新觀看自己與世界的關係,永續才不會淪為口號。「心靈影展」只是個開端,改變人類生活的,是每一個願意被觸動的心。
最新生活新聞
-
年末最暖致敬!邀你一起向《爸爸中華隊》說聲謝謝
(39 分鐘前) -
大新竹輕軌傳捷報! 竹市府爭取 「紅藍線整合可行性研究」補助
(39 分鐘前) -
臺北自來水事業處114年11月13日停水訊息
(40 分鐘前) -
葡萄王首創活菌型後生元 結合專利包埋技術讓活菌成功抵達消化道
(44 分鐘前) -
天冷開鍋!灑椒麻辣鍋三好康普發一萬變大了
(45 分鐘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