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市文資保存者授證典禮
【記者王雯玲/高雄報導】無形文化資產保存了先民智慧與土地的歷史記憶,是最能彰顯一個區域獨特性與多元性的表徵。透過代代傳承無形文化資產,方能累積豐厚的文化底蘊,國家社會才能永續發展。
高雄市政府為表彰本市各項無形文資保存者與民間團體的努力,特於今(111)年5月12日(四)假高雄市市定古蹟「高雄市役所」,亦即現今之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舉辦「無形文化資產暨文化資產保存技術保存者授證典禮」,藉此表達文化資產的重要性,並藉由授證來肯定保存者與保存團體的功勞。
高雄市文化局長王文翠表示,感謝各方保存者與保存團體對無形文化資產保存與推廣的堅持與投入。舉辦授證典禮是給予保存者及保存團體的認同肯定,未來市府會提供更多的宣傳並且向文化部爭取相關經費,從研究、紀錄、傳習、推廣等多方面,讓新一代的市民認識與認同並參與,透過市府與保存團體的一起努力,使高雄無形文化資產可以代代相傳。
本次參與授證的保存者表示,對這次的授證引頸期盼已久。許多傳統文化都面臨到保存者日漸凋零,新生代因對傳統感到有距離的隔閡而不願參與。透過這次認證,讓人感受到市府對無形文化資產的重視,也讓大家對文化傳承充滿期待。
本次授證對象計有9項9個保存者,包括1位文化資產保存技術保存者、8個民俗保存團體,其中包含3個原住民無形文化資產保存團體。張榑國是全臺首位以「皮影戲偶製作技術」項目登錄之保存技術保存者,除了會製作新偶,也會修復舊偶,並持續推動傳習工作。民俗往往是經過長期醞釀,才逐漸形塑成一套風俗習慣、信仰體系及價值觀念。本次授證的「內門中埔頭宋江獅陣」、「鼓山地嶽殿吉勝堂八家將」、「鳳邑鸞堂扶鸞著書儀典」、「白砂崙萬福宮王醮大典」、「下淡水溪六庄頭義勇公做大小功祭典」等5項民俗,都反映了歲月累積下一個區域群體的生活美學,保存團體亦不遺餘力地推展民俗文化傳承。此外,高雄市也在110年登錄了3項民俗類原住民族文化資產,包括卡那卡那富族河祭(Pasika’arai)、米貢祭(Mikongu),以及新增認定「高雄市那瑪夏拉阿魯哇文化協進會」為拉阿魯哇族Miatungusu(聖貝祭)保存者,不但彰顯了高雄繽紛多元的族群文化,也讓各自獨具特色的祭典文化得以延續永存。更多高雄市文化資產相關資訊可至高雄市文化資產網(http://heritage.khcc.gov.tw)查詢。
【更多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
-
聽美聲x玩端午x飛行體驗趣 竹北遠百三大主題卡好康盡情玩樂採GO趣
(44 分鐘前) -
勞動部銀髮中心 助她重返青銀友善職場 第二人生再展自信專長
(47 分鐘前) -
桃市端午應景食品抽驗 1件冷凍肉粽腸桿菌科超標
(58 分鐘前) -
《中天辣晚報》搶打BNT兒童疫苗之亂!透早排隊雨中苦等 王鴻薇轟:懲罰家長孩子
(1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