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4°
( 28° / 18° )
氣象
2024-02-25 | 台灣好報

正月十五元宵節/齊鳳池

齊鳳池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據說早在兩千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元宵節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裏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流傳到民間,並成為了老百姓盛大的節日。

另有說法,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展的。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裏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到了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活動。

古人稱“元宵節”為“上元”、“元夕”、“元夜”。古代騷人墨客在這個日子喜歡吟詩作賦。他們吟誦的詩句給後人留下了許多令人咀嚼回味甚至比元宵還甜的名詩警句。而如今的詩人很少在元宵節寫詩做賦,很多詩人認為當今的詩歌,已經不是即興的產物,詩人的靈感也不如古代詩人那麼敏感那麼靈動,靈感來的那麼突然。

人們都知道隋煬帝是個昏君色君,但他也寫過一首五言律詩《元夕於通衢建燈夜升南樓》。他把元宵節夜色寫的很美,美得甚至超過了他身邊的妃子和侍女。“法輪天上轉,梵聲天上來;燈樹千光照,花焰七枝開。月影疑流水,春風含夜梅;燔動黃金地,鐘發琉璃臺。”

唐代詩人盧照鄰在《十五夜觀燈》中寫到:“錦裏開芳宴,蘭紅豔早年。縟彩遙分地,繁光遠綴天。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別有千金笑,來映九枝前。”詩人把觀燈的情景有聲有色的描寫出來,達到了動靜結合,描繪了一幅多姿多彩元宵燈會圖。

據說元宵節賞燈是古代男女青年相親相愛、私下約會的最美好的良辰。宋代大詞人辛棄疾在《青玉案·元夕》中寫到“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詞人既寫出了元宵夜燈會的熱鬧,也寫出了戀人相約觀燈而失散又相聚的喜出望外,讀來不禁使人粲然一笑。而“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一傳神之筆,卻把男女之間衝破清規戒律,大膽相會、相愛的急切心態表現的曲折含蓄,淋漓盡致,讀起來令人餘味無窮。

唐朝的蘇道味也寫出了“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燈樹千光照。明月逐人來。遊妓皆穠李,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名詩。這首詩描寫出長安城裏元宵之夜的景色。據《大唐新語》和《唐兩京新記》記載:每年這天晚上,長安城裏都要大放花燈;前後三天,夜間照例不戒嚴,看燈的真是人山人海。豪門貴族的車馬喧闐,市民們的歌聲笑語,匯成一片,通宵都在熱鬧的氣氛中度過。

唐朝的崔液在《上元夜》中這樣寫到:“玉漏銅壺且莫催,鐵關金鎖徹夜開;誰家見月能閑坐,何處聞燈不看來。”“玉漏銀壺且莫催,鐵關金鎖徹明開。”“玉漏銀壺”,計時的器具,古代以漏刻之法計時,具體方法是用銅壺盛水,壺底打通一小孔,壺中立刻度箭,壺中的水逐漸減少,箭上的度數就依次顯露,就可按度計時,擊鼓報更。元宵夜儘管解除了宵禁,但長安城的鐘鼓樓上,仍舊按時報更;人們聽了,都嫌時間過得太快,怕不能玩得盡興,於是說:滴漏箭壺,你不要這樣一聲比一聲緊地催促呀,也不要過得那麼快,今夜的城門要一直開到天亮呢!上句寫出了人們“歡娛苦日短”的感慨,下句是說在此太平盛世,應該通宵盡興。吃過晚飯,打扮一新的人們,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悅,迫不及待地早早走出家門,三五成群相邀著、呼喚著、嬉笑著,湧出巷口,融入大街,匯進似潮喧鬧歡騰的人流。人們興高采烈地燃放煙花爆竹,揮舞獅子龍燈,觀賞絢麗多彩的燈火,評論著、嬉戲著、讚歎著。越看越高興,越玩越興奮,“莫相催”襯托出氣氛之熱烈,景色之迷人、“徹明開”既寫出了元宵節通宵達旦鬧花燈時間和程度,又寫出了人們高漲而持續的勃勃興致。接著連用兩個問句:“誰家見月能閑坐?何處聞燈不看來?”“誰家”、“何處”,實際是指家家、人人說明萬巷皆空的盛況。這包括了上至王侯將相,下至平民百姓形形色色的各類人。因而,“誰家”“何處”這四字包涵的內容實在太多,它把人聲鼎沸、車如流水馬如龍,燈火閃爍,繁華似錦的京城元宵夜景一語道盡。

儘管很多詩人詞人都寫元宵節和觀燈的情景,但人們記憶最深的還是辛棄疾《青玉案元夕》這首詞。

如今,詩歌、詞已經不是這個時代暢銷品,也不是炫耀詩人的招牌和彰顯文人的桂冠,儘管人們對春節和元宵節的傳承熱度沒有削弱,但今天的詩人始終找不到刺激自己靈感的敏感部位。所以,他們只能沉浸在節日的氛圍裏,他們的詩歌也只能浸泡在節日的酒杯裏。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