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
( --° / --° )
氣象
2024-03-08 | 台灣好報

開春之後最重要的日子/魯先聖

魯先聖

如果問:開春之後哪個日子最重要?

這肯定是“二月二”。

千百年來,“二月二,龍抬頭”這句俗諺,一直深刻地影響著所有的華夏子孫。過了“二月二”,中國人最頂級的執念“春節”,就算徹底過完了,新的季節,新的生活,就真正開始了新征程。在農村,過了“二月二”,就開始收拾各種農具,準備下田了。孩子們呢?一定要在這一天“理髮剃頭”,龍抬頭,就借這個好寓意,圖個一年吉利。

在北方,“二月二”最重要的標誌是家家“炒料豆”,也有的人家煮鹹的豆子,或做糖豆子。農村的孩子們,一早會拿著碗或小框子,到附近的人家“斂料豆”,吃百家豆,長百家心眼,這樣的孩子會聰明智慧。

二月二的由來與農耕生活中人們對大自然的觀察有關。最晚在西周時代,人們就已用二十八宿來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以此判斷季節,提醒農時,這在《禮記·月令》中有大量記載。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組成一個完整的龍形星座,其中角宿恰似龍之雙角。在農曆二月二這天,大約夜晚九時半左右,“龍”的兩只“犄角”(即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就從東方地平線上慢慢升起,這時整個“天龍”的身子尚隱沒在地平線以下,故稱“龍抬頭”。

二月二的節期在驚蟄前後,正是春回大地、萬物復蘇的時節。“驚蟄地氣通”,隨著土地解凍,冬眠的昆蟲、動物日漸活躍,龍是百蟲之長,“龍抬頭”就成為一種象徵。此後雨水增多,俗謂龍王司雨,龍在二月二中的特殊地位就奠定了。

二月二的主要節俗傳統定型於唐代,源頭可以追溯得更為久遠,自古及今融會了驚蟄節、春社日、填倉節、龍頭節、中和節、挑菜節、花朝節等節俗。

但是,在民間信仰中,也並非千龍一面,有的龍善良而富於獻身精神,有的龍調皮,有的龍懶惰,還有的龍兇惡。在二月二期間,對這主管雨水的神靈,人們或者崇拜有加,以香燭供品進行祭祀,或者設下種種禁忌,避免惹其不高興。對於懶龍、惡龍就不客氣了,人們會用敲擊梁頭、吃炒豆(崩龍眼)、吃面(吃龍須)、吃餃子(吃龍耳)、吃面餅(扯龍鱗)等方式刺激一下。這些做法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讓它興雲布雨,令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各地龍抬頭節的習俗內容十分豐富,有祭龍、撒灰、擊房梁、熏蟲、汲水、理髮、兒童佩戴小龍尾、兒童開筆取兆、嫁女歸寧、食豬頭等,禁忌則主要有停女工、清晨忌挑水等。還有過二月二理髮的講究,俗稱“剃龍頭”,這裏面就有以龍自喻、獨佔鰲頭之類的吉祥寓意了。

在山東各地,“打囤”是最流行的節俗活動。打囤又稱“打灰囤”、“圍倉”、“畫倉”、“填倉”等,在二月二一大早就起身,用簸箕盛上草木灰,握一根木棒邊走邊敲簸箕沿,讓灰慢慢落下,灰線拼成倉囤樣圖案,在灰囤外撒成梯形,再在囤裏投放五穀雜糧少許,預兆囤高糧滿豐年在望。

二月二,還有一個“出正月”的標誌意義,整個年節至此宣告結束,人們要從春節期間的氛圍重新回到正常生活的軌道,開始春耕大忙。

還有一句“二月二那碗糕”的諺語,代表了與年節有關的一抹溫情。一般人家從大年初一這天起,享受著一種坐吃成穿的日子,這情形一直延續到正月十六。 特別是在飲食上,一般過了十六就改換成平日的吃食,這叫“換飯”。但是到了“換飯”之時,並不是把過年吃的東西全都吃完,主婦必在這時留出一點麵食,至少留出一碗年糕,到二月二再端上飯桌,使全家人再享受一次過年的滋味。別小看這碗年糕,它讓心靈得些許慰藉,為生活添幾分韻味。吃了最後的年糕,過去的一年就過去了,要再吃年糕,就要靠新一年的勞動去創造。在這種創造的成果沒有到來之前,再也沒有了吃年糕的機會了。因此,當某人錯過了時節或失去一去不復返的機會,而還想成事的時候,別人便會對他說:“過了二月二,再沒有那碗糕了。”

二月二這天,許多地方的農民都要舉行拜犁、試犁的儀式,念唱喜歌:“犁破新春土,牛踩夏收畝;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然後牽牛在田地裏象徵性地犁起一壟,充滿辛苦也充滿希望的勞作就這樣開始了。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