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5°
( 27° / 24° )
氣象
2024-03-26 | 台灣好報

難忘候車黃木坡/和貴群

和貴群

40多年前,我曾在山村小學任教,爬遍大小村寨沒有一寸水泥路面,走完一個村都疲憊不堪;脫貧攻堅期間,我掛聯一個鄉鎮,大小109個自然村,水泥路通達每戶農舍,每個村每月可以輕鬆跑兩趟。40多年來衣食住行,上學就業,看病養老這些老百姓牽腸掛肚的大事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也是親歷者、見證者和受惠者。不說別的,單就通達條件的改善,就足以讓人驚歎。每次組織人大代表視察黃木水庫建設情況,看那高高的黃木坡,不禁百感交集。求學期間在黃木坡候車煎熬的情景又浮現在眼前,揮之不去。

1979年在故鄉讀完初中後我有幸考入縣裏的師範學校,從此便離開貧瘠的家鄉和家人外出讀書。那時候縣裏還沒有客車,更別說鄉鎮了。縣裏也只有黨委和政府各一張吉普車,道路濘泥,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交通條件還極其落後。每個學期開學伊始,我們都要步行十公里左右的里程,到黃木村背後通往縣城的214國道84公里處等候從麗江開往縣城的唯一一班客車。肩扛行李,手提簡單的幾件換洗衣物,頭頂烈日,艱難地一步步向俗稱84的黃木坡走去。俗話說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等我們到達目的地,公路邊和山坡上早有很多人,公路邊的人急不可耐地不時跑到公路中間向來車的方向焦急地眺望。等啊等,等到日頭偏西大家望眼欲穿的時候,客車卷起一路灰塵,好象拖著一條長龍朝我們飛奔而來,但沒有停靠便呼嘯而去,把我們候車的人群全部淹沒在飛濺的塵土中。大家唉聲歎氣,疲憊不堪地拖著灌鉛似的雙腿失落地一步步往回走。第二天又一步步丈量著公路趕往黃木坡,繼續重複昨天的故事,如果運氣好能搭個站票,否則,這樣循環往復三五天才能到校。

1981年縣裏的師範撤並到怒江民族師範學校,這一年的寒假我們在師範、衛校讀書的同學一道包了輛到大理拉貨的大卡車,翻山越嶺,爬行在滇西十萬大山中,從怒江大峽谷經保山進入大理永平境內,已是星斗滿天,駕駛員需要休息,大家紛紛爬下貨箱,在路邊燃了一堆篙火取暖,火堆不大,圍上來的人不少,我們有幾個男同學就跑步熱身,蹲馬步時一不小心我把褲子的線頭掙斷露出屁股,一時弄得無地自容,又無可換的褲子,長途乘車只能雙手抓緊蓬杆站立,情急之下只好把衣服捆在腰杆遮醜,熬了三天才終於熬到家。

八十年代中期,我從山村小學調到中心完小任教導主任,收假返校時我的愛人母子倆跟我一同從老家搭貨車返校,在貨車大貨箱上顛來倒去,跋涉七十多公里,下車時手腳僵硬,差點爬不下去,每個人除了還在不停轉動的眼珠,從頭到腳全身都是灰塵,都相互認不清相貌,你看我我看你,忍不住哈哈大笑。

進入二十一世紀,縣縣通油路工程的實施,特別是脫貧攻堅幾年來,村村通工程、村道建設和路面硬化等等,幾乎村村寨寨通達條件的改善是40多年前做夢都不敢想,2019年歲末在黃木村委會的分江村還建起了怒江第一個機場豐華機場,乘飛機到省會昆明僅需四十分鐘;蘭雲高速公路建成在即,鶴劍蘭高速公路正在熱火朝天建設之中。

穿行在村村寨寨,腳踩光滑整潔的水泥大道,看著家家房前屋後停放的農用車、微型車、轎車以及越野車輛,穿行於老百姓鋼混結構的嶄新樓房間,不禁使人感慨萬千:祖國的繁榮昌盛和家庭的命運息息相關,只有祖國好才能大家好。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