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6°
( 27° / 24° )
氣象
2024-03-31 | 台灣好報

生未共枕死同穴/俞竹筠

俞竹筠

每屆清明,平山堂東麓揚州革命烈士陵園擠滿人群,鮮花無數。筆者作為業餘作家和市民觀察員,憑弔革命烈士後,前往老城區東關街南面韋家井6號採訪。那是辛亥革命先驅熊成基烈士故居,海內外遊客絡繹不絕,邊看烈士事蹟展覽,邊聽老人講述。

熊成基(1887—1910)曾任安慶馬炮營起義軍總司令,失敗後,逃亡日本。1907年在東京參加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回國後,在哈爾濱謀刺攝政王戴洵遇害。1910年2月2日,他在吉林刑場高呼:“今生已矣,我死,願中國之富強日進一日,庶幾暝矣!”1912年民國政府,將遺體運回家鄉安葬。其可歌可泣的英勇壯舉,在兩處烈士紀念館,都有詳細介紹。其中,有段淒婉的愛情故事,堪記堪憶。

熊成基未過門的妻子程舜儀(1889—1973),5歲父母做主,與大她兩歲的夫君定親。少小無猜,兩情相悅。在靈堂上,程舜儀手捧靈牌,身穿婚服,發誓道:“舜儀自幼許配給君,未結婚而你已經英勇獻身。舜儀欽佩你為國捐軀的光輝業績,不願毀約,今日與君成親。自願守寡,與你靈牌相伴終生。”拜完堂,舜儀不顧親友反對,手舉熊成基靈牌,住進韋家井熊家。誓言:“生未共枕死同穴”!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後,在孫中山先生倡議下,追認熊成基為陸軍上將。撫恤金固然不少,但大部分讓熊家人拿走。舜儀從不計較,有時還靠娘家人接濟。生活雖然不富裕,思念亡夫一刻不減。她東尋西找,終於找到熊成基帶手銬腳鐐,站立於牢房中的照片,與死前一張,精心收藏 (如圖)。

1908年,安慶起義失敗後的第二年,熊成基化妝成和尚,逃亡到海安角斜(時屬如皋縣)程舜儀家鄉,想與她會面。不巧,她到姑父汪芝州家看望姑媽了。熊成基跟蹤而去,汪芝州一見,大吃一驚。“朝廷正追拿賢侄,不會放過你的。”熊成基坦然道: “清兵入揚州城屠城十日,血流成河。只有推翻當今的野蠻政府,百姓才能得到安寧。如果犧牲我一個能換來天下人的幸福,又有何不可呢?”姑父肅然起敬。先藏至一房間,後移至柴房。讓其吃飽喝足,給足路費,深夜離開。

當時,熊成基既怕連累程舜儀,又怕見面難捨難分,不宜會面。走時,重又打扮成和尚,一路艱辛,赴東京找孫中山先生了。

汪芝州是愛國秀才,不斷向程舜儀講述熊成基反清鬥爭事蹟,使她充滿敬意。同時,教她熟讀古文詩詞,瞭解中華民族傳統愛國故事。熊成基就義後,她擔心遺像失落破舊,開始用鏡框掛著,天天看。後來,收藏箱底,每逢節日與忌日,取出供奉。抗戰時,怕鬼子騷擾,程舜儀搬出熊家,獨自一人生活。好在她常年吃齋念佛,開支不大,做點手工賣錢,勉強度日。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歲的程舜儀與揚州市民一道,上街歡慶。親友要她向人民政府申請撫恤金,她一笑回答:“我有手有腳,不麻煩政府。”過了幾年,在外地工作的侄女,見她歲數大了,自力更生困難,便寫信向政府反映。三年困難時期,街道辦事處每月補助她15元,過年過節上門慰問。後來,還有地區義工經常免費服務。

程舜儀為熊成基守寡70多年,1973年病危時,對探望者再三拜託 :“在世未能共枕,死後一定同穴。”1984年,相關人士將熊成基墓穴挖開,將紅綢包裹的程舜儀骨灰盒,並列墓穴。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