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6°
( 27° / 26° )
氣象
2024-06-25 | 台灣好報

永遠的眷村/胡世詮

永遠的眷村/胡世詮

胡世詮(台灣安徽同鄉會監事長)

眷村,就像是一個散落在台灣各地的微型中國聚落。

1949年,剛經歷八年艱苦對日抗戰,迎來勝利苦果的中國四萬萬同胞,復員建國不到短短四年,再次面臨兄弟鬩牆的國共內戰全面爆發,由東北、華東點燃戰火,進而東北、濟南解放,徐蚌會戰,平津和平解放,百萬大軍渡長江,大局急轉,南京、上海易手,西北新疆偃旗,四川、雲南起義,蔣公自成都飛別中國大陸,海南、西昌、東南折旂,最後金門古寧頭戰役三天惡戰,數以萬計中華忠靈埋骨黃沙,確立兩岸隔海分治72年至今。

當年全中國各省軍民約260萬人,渡海移民至台澎金馬,這是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衣冠南渡,形成了在台灣極其特殊的眷村文化。

這些來自四面八方的落寞王孫、達官顯貴、鴻儒碩彥、巨賈鄉紳,以及軍公教寶眷、英雄豪傑、失學失怙幼童,避秦渡海,同島一命。大家族群、生活習慣和信仰不同、口音更是南腔北調,但卻有著同舟共濟,將士用命,莊敬自強,處變不驚的共同生活方式,和對大陸家鄉至親的深深思念。

自從百萬中國軍民在台灣落戶生根之後,百廢待舉,一切從頭做起。中央國民政府於是在軍公教服務機關的周邊,利用竹籬、磚石,搭蓋簡易式房舍,逐步形成自然的聚落,這就是台灣眷村的雛形。

1950年韓戰爆發後,兩岸局勢丕變,全球進入東西兩大陣營冷戰圍堵對抗,在地緣戰略發威下,台灣地位再度引起美國重視,簽訂協防條約,同時資助美援。1954年全台第一座眷村在台灣桃園平鎮興建落成,這一鐵皮式搭建的簡陋眷村,命名忠貞新村,主要是紀念在泰緬邊境,由李彌將軍率領的一批打死不退的忠貞國軍,最後由政府派機接回台灣落戶。這就是家喻戶曉、鄧克保「異域」一書中所描述的金三角孤軍。

自忠貞新村建立後,隨著舟山群島、大陳島撤軍,及一江山戰役慷慨殉國將士遺孤安置,蔣夫人宋美齡女士領導的婦女聯合會(簡稱婦聯會),在全台各縣市郊區,前前後後、陸陸續續興建了八百多座眷村。

眷村內之眷戶,多以來自各省軍民同胞為主。眷村生活之所以讓人懷念,是因為生活中的每一天,都有著不同的驚奇。每一家也總有著各種相似的、悲歡離合的故事。

也因為眷村人共同生活在這一個榮辱與共、休戚相關的環境中,彼此的心理依存度分外緊密而團結。

我個人出生成長在花蓮影劇四村,再隨父親服務單位異動,舉家搬遷至龍岡中正一村、貿易七村、忠貞新村,回想起來,左鄰右舍的鄰居,或者是同眷村的人,感情都親密如家人。那種感覺,已經成為我生命中純真善美的永遠記憶。

眷村人當年面對艱難生活,卻又充滿無限希望!眷村的美食與人情味,揉雜了左鄰右舍的親暱與隱私,以及大江南北、五湖四海的豪情與悲愁,我可言話一句:舌尖上的中國,盡在眷村。

在台灣出生成長的三四五六年級的兄弟姊妹們,眷村滄桑與風華,述說的是家史,咱們血液流淌的,卻是國族的悲鳴和壯志;祈願我們這一批中華民族存亡絕續的見證者,共同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攜手奮進,譜下大時代不朽的篇章!(照片翻攝臺中市政府觀光旅遊局)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