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15°
( 16° / 14° )
氣象
2024-08-15 | 台灣好報

《海峽觀論》自我矛盾的台灣文化/魯云湘(自由撰寫家)

《海峽觀論》自我矛盾的台灣文化/魯云湘(自由撰寫家)

魯云湘(自由撰寫家)

近期,筆者重新拜讀《古文觀止》,當讀到李密的《陳情表》和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時,發現用國語唸不太順,但用閩南話(河洛話、台灣台語)唸卻順暢無比(客家話應亦如此)。令人不禁思考一個核心問題:在台灣強調本土文化的同時,依然深受中華文化的影響,而無法全然割裂。

台灣的文化歷史充滿多樣性與多元性,但在如此豐富的同時,也帶來自我認同上的困惑。台灣在努力建立自身獨特身份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與其歷史根源「中華文化」發生衝突。這種衝突正是台灣文化中自我矛盾的體現:一方面,台灣追求自我身份的獨立性;另一方面,其文化根基又與中華文化緊密相連,難以完全擺脫。

首先,台灣的語言和文化深受中國歷史的影響,這也是台灣文化矛盾的源頭之一。台語(閩南話)和客家話等語言源自中原地區,並在歷史的演變中傳入台灣,成為台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這些語言雖然被視為本土文化的代表,但它們深深植根於中華文化的土壤之中,顯示出台灣文化既想擺脫中華影響,又無法割裂的矛盾心理。

其次,台灣在歷史上曾是中華文化的重要保存地,這一點進一步加深了台灣文化的矛盾性。國共內戰後,隨著大量文化精英和知識分子遷台,中華文化在台灣得到延續和發展,這使得台灣文化在保留傳統的同時,也滲透著強烈的中華文化色彩。台灣在現代化進程中,既希望強化自身的本土文化,又無法忽視這一深厚的中華文化背景,這種自我矛盾貫穿於台灣文化的發展過程中。

然而,隨著台灣本土化意識的增強,去中國化運動逐漸興起,強調台灣的獨特性與本土文化,這反映出台灣文化試圖擺脫中華影響的另一面。然而,即使多麼努力,台灣文化的矛盾依然存在。將閩南語正名為「台灣台語」等政策,及教材內容的更改,無疑是強化台灣獨立身份的手段,但這些語言和文化本身的中華根源卻無法改變,這正是台灣文化中根深蒂固的矛盾。

儘管如此,台灣的文化仍然是多元且融合的,這種多樣性也帶來新的文化矛盾。在台灣,除了中華文化的影響,還融合了原住民、日本以及現代西方文化。例如,台灣的節慶活動中,既有農曆春節這樣的傳統中華節日,也有原住民的豐年祭,與日本的祭典文化,和西方的耶誕節和情人節等節日文化。這種文化融合,一方面增強了台灣文化的多樣性,但另一方面,也使得台灣在追求文化獨立的過程中,不得不面對來自各種文化影響的矛盾與張力。

總之,台灣在努力建立自身獨特身份的同時,無法完全脫離其歷史和文化根源。這種文化上的連結與矛盾,不僅反映出台灣在全球化背景下,企圖並努力尋求自我定位的複雜內心,也深刻影響台灣的社會認同、政治氛圍和文化政策。

不可否認的是,台灣仍需要以中華文化為根基,並在塑造其文化身份時,如何在尊重多元性的基礎上,找到一個能夠整合歷史、現代和本土特性的平衡點,這也將是所有台灣人民值得深思的議題。(照片示意圖,本報資料照)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