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一中原則下「複式聯層住宅」溝通對話~評《李慶平先生訪問紀錄》/耿榮水
耿榮水(資深政治評論家)
近年來,台灣知名黨政工商人士紛紛出版具有自傳性質的專書,一則為自己豐富精彩的人生留下美麗回憶,二則也為變動莫測、迭盪起伏的時代留下珍貴歷史見證,不論對其個人或國家社會都具深遠意義,最近由中研院近史所規劃出版的前海基會副秘書長《李慶平先生訪問紀錄》便是其中之一。
過去國史館曾於2007年張炎憲館長任內,規劃出版《李登輝總統訪談錄》,2020年陳儀深館長任內出版曾永賢的《從左到右六十年》,去(2023)年出版《李登輝總統僚屬故舊訪談錄》,雖有其一定的歷史文獻價值,但都是在民進黨執政時期為之,訪談對象不乏政治正確的逢迎因素在內。目前兩岸兩會停擺多時,兩岸關係處於歷史低潮,本書得由政府官方學術機構出版,跳脫政治之外,回歸歷史專業,尤屬難能可貴。
兩岸交流代表性人物
比起上下兩冊的連戰《我的永平之路》、皇皇四卷的《錢復回憶錄》、吳敦義的《堅毅之路》、蘇起的《美中對抗下的台灣選擇》或關中的《明天會更好》,李慶平不論在知名度或黨政分量都無法與之等量齊觀,但該所仍將李慶平列為繼工商大老施振榮、科技產業政策奠基者李國鼎之後的訪談對象,足見他在所處時代及兩岸交流專業領域扮演角色之獨特與重要性,無人可以取代,或至少是個代表性人物。
本書訪談內容共分八大章節,主要包括李慶平個人的成長學習背景、早年工作經歷、十年美國華府國民黨黨務工作、六年駐美代表處台美文化交流經驗、六年參與兩岸交流談判過程、特別是歷史性的1993年新加坡「辜汪會談」經緯,以及觀察評析1995年李登輝訪美後之兩岸關係發展,都有極其平實坦誠卻深入精闢的敘述,所涉時間較長,層面廣泛,歷史人物也甚多,充分發揮了口述歷史的特色與魅力,令讀者印象深刻。
至於後來出任七年半中廣總經理一職,由於涉及三中案與所謂的「不當黨產附隨組織」,雙方當事者甚至還在訴訟中,具有高度政治爭議性,自認不宜表達意見,殊少著墨。但在職期間發生的1999年「兩國論」風波,2000年首次政黨輪替後應邀訪問新加坡,李光耀資政向他諮詢交談「九二共識」,2005年陪同江丙坤訪問北京、為連戰的兩岸「破冰之旅」鋪路,均有一手翔實的追憶談話,顯現被訪談者的政治機敏、份量與忠於歷史的坦然態度。
開創竹籬笆外美麗春天
李慶平原籍廣東梅州五華,客家子弟,出生於國共內戰時期的北平,三歲時隨服役於空軍的父親來台,一路成長在高雄岡山、台南、花蓮、雲林虎尾等地空軍眷村,算是妥妥的眷村子弟,他與許多知名外省第二代如鄧麗君、趙少康、王偉忠、趙怡、雷倩等,都在竹籬笆外開創一片美麗的春天,也呈顯眷村文化與教育的獨特風采。
再者因出身政大外交所,畢業後入職國民黨中央黨部四組,李慶平從最基層的助理幹事做起,到外派海工會駐美專職黨工,到出任駐美代表處文化組長、海基會副秘書長、中廣總經理等職,又是典型一路循黨國體制成長發展的「中華民國派」政治人物,這都相當影響他日後在每個職務的思維理念和行事做派,包括在兩岸談判交流過程中的所思、所言與所行。
李慶平披露駐美工作期間的訪談紀錄中,筆者特別感興趣也關注到三件事:
一是在1970、1980年代,國民黨相當重視海外工作,經費也比較充裕,對旅美僑胞、留學生都做了大量工作,爭取對中華民國的認同,自然也和中共在海外展開激烈鬥爭,特別是風起雲湧的保釣運動、台美斷交、鄧小平訪美等重大事件,李慶平都有第一手觀察和積極參與,見聞經驗,彌足珍貴。
另外是以駐美黨務督導員身分,參加雙橡園內每月一次代號為「華興小組」的會議,成員包括大使、公使、顧問、安全及軍事採購等單位人員,此為黨政協調機制,當年在國民黨執政時期,是台灣對美工作最重要的會議,記憶中應是首次對外公開。
如今大陸崛起,台灣勢孤,國民黨淪為在野黨,海外工作與經費大不如前,華興小組會議也結束了。旅美僑胞與留學生則統獨涇渭分明,傳統僑社大多投向北京,民進黨政府只有靠拉攏台僑同溫取暖,兩岸實力在海外早已形移勢轉,令人唏噓不已。
其次是當年因發展海外組織、創辦《華府郵報》等工作,李慶平接觸了頗多留美學生與駐外人員,後來也有不少回國發展,成為黨政、學術、工商要員,包括蘇起、馬英九、沈呂巡、李大維、丘宏達、高華柱、胡定吾、黃介正等知名人士。另有國安局派駐華府的特派員汪希苓,以參事身分活動,軍事採購組組長溫哈雄也公開露面,研商討論台美關係相關事宜,都呈現了當時台灣在美工作的人事班底陣容,國民黨的政治實力也可見一斑。現由於民進黨已連續執政三屆,相信目前台灣在華府的外交人事佈局,也必然早已是另一番面貌。 當年留美學生中比較令人意外的發展是李大維,以他的出身背景、學經歷都和上述外省第二代相似,後來卻為蔡政府效力,歷任外交部長、國安會秘書長、總統府秘書長、海基會董事長等要職,似乎也在說明,由於台灣的民主化,人才都屬於國家,尤其外交與國防領域早已超脫黨派之外,人生際遇也各有不同,他的經歷和曾在扁政府時代降調出任駐美代表的前外交部長程建人一樣,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若仍以「二臣」視之,未免太過苛刻而不合時宜了。
負責與黨外人士溝通
三是在美工作期間,李慶平還奉命與海外異議人士接觸,比較知名的是郭雨新與陳唐山,這項任務係由蔣經國交辦駐美代表錢復,錢復再命李慶平執行。
郭雨新1975年在立委敗選後移居美國,成立台獨組織,一度宣佈要參選總統,但在李慶平眼中則是一位「溫文儒雅,風趣又有幽默感的長者」,稱「郭雨新不是敵人」,與他成了「忘年之交」,後來郭雨新之子郭時南返台參選國大代表,李慶平還熱心協助他到美駐韓大使館,放棄美國國籍。
陳唐山原是死硬台獨,擔任過「台灣人公共事務會」(FAPA)會長,經李慶平兩次與他在國會山莊後面的湘園餐廳懇切、溝通,同意放棄激進暴力對抗,改走體制內改革路線。後來陳唐山果然返台參選台南縣長,順利當選並連任,扁政府時代還出任外交部長、總統府秘書長等要職,現已高齡89歲,仍擔任遠景基金會董事長,政治生命至今。
此事使我聯想起當年負責與黨外溝通的前立法院長梁肅戎,他是少數能取得反對派人士信任和尊敬的外省人。唯肅老晚年對李登輝暗助民進黨執政,台獨勢力日益壯大,頗感懊惱與無奈,畢竟這絕不是他當年從事黨外溝通的初衷。
「辜汪會談」與「九二共識」
1992年李慶平進入海基會工作,這是他人生的高光時刻,也是他表現溫和低調個性與沉穩務實行事風格的最好時期。
李慶平上任不久,即參與了歷史性的「辜汪會談」幕後協商工作,特別是見證了「九二共識」來龍去脈,在往後多次的兩岸兩會談判,包括辜汪會後的後續協商、四次「焦(仁和)唐(樹備)會談」,他不是身處大陸談判第一線,就是留在台灣坐鎮海基會,負責相關的聯繫與協調工作,曝光機會不是很多,卻是吃重角色,也是甚受長官信賴的幕僚,由他娓娓道來其中內幕秘辛,前因後果,更是生動精闢,不作第二人想。
關於各界爭論不休至今的「九二共識」,其精義究竟如何?依李慶平的說法是「雙方均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共謀中國和平統一,以口頭聲明的方式表達,但兩會事務性協商不涉及一個中國的政治涵義」。
這個說法後來被蘇起概括簡化為「一個中國,各自表述」,從此「一中各表」四字便廣為台灣各界採用,國民黨更據此擴大解釋引申為「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民進黨執政後則僅承認九二會談的事實與精神,拒不承認有所謂的「九二共識」,認為是「沒有共識的共識」,蔡英文上台後,更惡意扭曲為「一國兩制的九二共識」。
中共後來對國民黨「一中各表」說法頗感無奈,但為了維繫兩岸交流,表面官方並未正式否認,實則內心很不以為然,前社科院台研所所長余克禮曾私下對筆者抱怨「表來表去,表成兩個中國」,現任所長楊明傑也吐槽「表得非驢非馬」,前國台辦副主任李亞飛,也曾向筆者坦言「蘇起給大陸暗下套子,讓我們吃了啞巴虧,承認也不是,否認也不是」。
如今台灣當局否認「九二共識」,兩岸關係陷入僵局,連國民黨主席朱立倫都附和民進黨的「沒有共識的共識」說法,現在再來爭辯「九二共識」涵義,已無多大現實意義,但終歸要求個甚解,畢竟北京還高懸在那裡,仍是未來兩岸通關密碼,不能不予正視。
求同存異共議國家統一
依筆者理解,當前「九二共識」真諦應在求同存異,相互尊重,平等協商,尤其是要擱置爭議,共謀中國和平統一,亦即暫不討論有關主權爭議問題,只在互不否認治權前提下,進行事務性協商,待未來時機成熟時,再進行政治談判,在一個中國原則下,共議國家統一。
事實上兩會當年也未獲兩岸政府授權談判主權問題,蘇起如此籠統歸納的簡單說法,確實無意中陷中共於不義,莫怪對岸要作無言的抗議。
在協商談判過程中,李慶平深感大陸預設「一個中國原則」前提對台灣十分不利,因為大陸一直沒有把一中原則講清楚,以他在美工作經驗,中華民國政府不可能承認這項原則,國府「不可能掉到對岸設下的陷阱裡面」,邱進益和他都主張台灣在兩岸協商的頂層設計應是「兩岸同屬中國」,亦即「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大陸也是中國的一部分,兩岸同屬中國」說法才不會吃虧。
李慶平之所以有感而發,誠然其來有自。兩岸在剛接觸時,大陸慣性的制式說法是「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唯一合法政府」,這三段論說法,中華民國已悄然消失不見,自然為堅持中華民國的台灣大部分人難以接受。
可能後來中共也自知理虧,或者透過諸多台灣的「李慶平們」呼籲抗議,到了1999年汪道涵終於公開提出五段論說法,不再提中華人民共和國之名,而以86字真言表述兩岸關係,倡議兩岸應在一中原則下,平等協商,共議統一。這種說法始獲台灣多數輿論認可,甚至被譽為是大陸「以大事小」的典範,李慶平的努力也算功不唐捐。
江澤民「簡化」國號
實則此前江澤民在一次會見台灣「中國統一聯盟」訪問團時,也難得坦言「未來兩岸統一時,雙方國號都可以不用,就simplify(簡化)叫做中國」,但這段敏感談話內容,翌日並未出現在大陸媒體報導上,顯然當時中共已有準備將來兩岸政治談判時關於國號的底線,只是時機未到而已。
李登輝在1990年10月成立國統會,11月成立海基會,翌年2月通過《國統綱領》,闡述區分近程、中程和遠程三階段完成國家統一,此一作法令北京對台灣當局有所寄望,也才有後來一連串的兩岸交流接觸,包括交流頂峰的「辜汪會談」的舉行,但後來因雙方各有堅持,沒法再進一步突破,李登輝在1993-1994年間又兩度與日本右翼作家司馬遼太郎訪談,表達了「生為一個台灣人的悲哀」心聲,還說國民黨是外來政權,震撼政壇,接著又發生「千島湖事件」,李登輝重批大陸是「土匪」政權,嘲諷中共腦子「控固力」等語,李慶平因此觀察到李登輝對大陸態度開始有所轉變,還說他是個「很複雜的人,也是一個相當厲害的人」。
實則在此階段,李登輝並未完全打消與北京交流對話的念頭,甚至還奢望與江澤民在國際場合見面。已故的中華奧會主席張豐緒曾向筆者透露,李登輝在1994年廣島亞運前,三番兩次請他吃飯,希望張能居中安排促成李江兩人在廣島會面,可見當時李內心並無意與大陸中斷交流。無如後來此議為江澤民所拒,從此李即變臉不再理張。
楊斯德慨嘆被李登輝忽悠
原中共台辦主任楊斯德,於1997年在廈門舉行的一次「兩岸名人釣魚比賽」民間交流活動時,也向筆者提及,北京在1995年李登輝訪美前,還有兩岸密使進行私下交流,對他還寄予厚望,直到李登輝在康乃爾大學發表「民之所欲,長在我心」演說,16次提及中華民國,藉機在國際宣揚兩國兩府的存在事實,北京大為不滿,也才驚覺慨嘆被李登輝忽悠了,自此即不再寄希望於台灣當局。
李慶平還透露一段鮮為人知的秘辛,指鄧小平之子鄧樸方,原擬於1994年初率大陸殘疾人士藝術團訪台,卻因發生「千島湖事件」而中止台灣之行,對此李慶平深表遺憾。實則據北京相關人士告知筆者,真正原因是時任國家副主席的曾慶紅反對,認為鄧家不應介入兩岸關係,唯恐損及或影響江澤民黨中央在兩岸交流的主導權,此事時任台灣對口單位的徐中雄理事長,也應有所聽聞。
守住中華民國立場與底線
李慶平總結在海基會六年感想,認為兩岸兩會都有各自的問題,大陸海協會應在選擇協商議題方面,採取先易後難策略,營造兩岸關係進步友好氣氛,不宜高談政治性議題,否則角色混亂,容易引起台灣民眾反感;台灣則應加強陸委會與海基會的磨合,考量第一線談判者的尊嚴,避免出現要求海基會秘書長陣前修改草簽協商內容的不愉快事件,可謂語重心長。他自評1990年代海基會工作同仁都很盡責,也守住了應有的立場及底線,應予以充分信任與尊重。
展望兩岸關係未來發展,李慶平直言,歷史證明「九二共識」對台海和平是最有利的共識,既可進行事務性協商,又可方便進入兩岸和平發展期,目前大陸並沒有把和平之門完全關閉,北京仍以和平統一為主軸,民進黨政府應善用時勢,妥善處理當前僵局及日趨逼近的戰爭危機。
或許兩岸形勢正如李慶平引用前「美國在台協會」(AIT)主席卜睿哲所形容的「複式聯層住宅」(Duplax),一個房子具有兩個單位(one house,two unites),中美、台美和兩岸三方都應放寬視野,發揮政治智慧,在一個中國原則下,坦誠溝通對話,才能有助於遠東局勢緩和,特別是台海的和平穩定。(圖:本報資料照)
最新生活新聞
-
-
「天下標竿城市」頒獎 高雄市奪2大獎
(3 小時前) -
2024世棒12強賽台灣隊勝韓國 大魯閣祭出限時48小時棒壘球免費暢打
(3 小時前) -
興連城布局高大特區推案 明年第二季進場
(3 小時前) -
天兔颱風攪局衝浪賽QS5000賽事提前完賽 燒烤音樂祭取消
(3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