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30°
( 31° / 29° )
氣象
2024-09-30 | 台灣好報

高美館30週年國際論壇《近未來》 頂尖美術館專家共同擘畫未來新藍圖

高美館30週年國際論壇《近未來》 頂尖美術館專家共同擘畫未來新藍圖

【記者 王雯玲/高雄 報導】高雄市立美術館30週年國際論壇《近未來:美術館實踐再進化》日前圓滿落幕,匯聚來自臺灣、日本、新加坡、英國、德國以及美國的10位美術館專家講者,共同探討藝術機構的創新與轉型,以及美術館如何打造符合新世代需要的環境。為期2天的活動吸引眾多博物美術館從業人員、學者專家以及藝術愛好者參與,迴響熱烈,不少觀眾直呼「講者卡司超豪華」,並表示「很開心有機會和國際指標性藝術場館的策展人面對面互動」、「從豐富的國際案例看見數位溝通力和兒童藝術參與的多元面貌」。


高美館30週年國際論壇《近未來》 頂尖美術館專家共同擘畫未來新藍圖

高美館代理館長林羿妏指出,30年來高美館以多元豐富的展覽與推廣活動持續深化與城市的連結,而面對科技快速變革,全球面臨少子化、邁入高齡社會下,美術館需思考多元的發展與可能性。此次國際論壇《近未來》聚焦藝術與科技的數位溝通及跨世代共創共學,期盼眾人攜手描繪未來美術館創新實踐的藍圖。

《近未來》論壇首日議題之一「科技與藝術交會的未來」探討美術館實踐當中的科技應用,德國基爾希博物館總監伊娜.內德邁爾(Ina Neddermeyer)以該館三項結合虛擬實境、無人機技術與區塊鏈的展覽為例,探討了虛擬實境與展覽的創新結合,包含透過沈浸式體驗為觀眾帶來全新的敘事方式,同時也拋出批判性的探問,期望觀者思考科技如何形塑人們未來。NTT日本互動藝術中心(ICC)總策展人畠中実則分享了Covid-19休館期間與後疫情時代中的展覽演變,並介紹ICC從2020年起推出的《多層世界》系列展覽,實體展覽與虛擬元宇宙如何同步展出,加以反映現實與虛擬交織的多重世界。

而「相遇在雲端:美術館、博物館的數位溝通力」場次中,日本江戸東京博物館策展人春木晶子介紹官方APP「Hyper 江戶博」是如何因應Covid疫情與館舍空間整修而開發,該款APP替代實體博物館,透過遊戲元素結合館藏的數位化、延伸新的藝術價值,例如將浮世繪人物立體化,讓使用者透過互動遊戲輕鬆認識歷史,讓藝術與歷史知識變得觸手可及。中國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副教授施登騰則以臺灣博物館舍作為案例,強調「虛實對話」的重要性,如何運用數位科技加以提升博物館價值,為觀眾呈現多角度、高解析度的展示體驗,吸引更廣泛的觀眾群。然而,在擁抱數位創新之際,科技應用與文化真實性之間怎麼取得平衡仍是值得持續探討的課題。

論壇次日主題「給下一個世代:如何打造好玩好學的美術館」則回應了未來世代的博物館需求,聚焦於美術館如何與下個世代──特別是兒童與青少年族群的互動,並建立深度連結。英國V&A兒童博物館總策展人艾力克斯.紐森(Alex Newson)向觀眾介紹該館以「共同合作」為核心,延伸出共同設計、共同策展與共同學習的三大理念,針對不同的年齡層受眾提供量身訂製的空間服務,強調與兒童、青少年、社區夥伴和家庭共同打造博物館的重要性。泰德英國館及泰德現代美術館學習計畫與合作關係部主任瑞秋.諾埃爾(Rachel Noel)則探討泰德美術館如何打破傳統博物館殿堂的距離感,並透過與青少年的長期合作計畫聆聽採納年輕世代的意見,進而創造讓青少年觀眾感覺自在並擁有歸屬感的體驗。

高雄兒童美術館作為臺灣第一所公立兒童美術館,教育暨公共服務部代理主任洪金禪分享了高雄兒美館如何以「玩中學」作為策展方向,讓孩童從玩耍中享受藝術,也點出時代變遷下面對設備空間的限制,如何跳脫思維,持續創造陪伴兒少的藝術場域。而新加坡國家美術館策劃與觀眾參與資深主任Suenne Megan TAN分享了他們如何在疫情期間調整兒童雙年展,以線上與實體的結合,創造沉浸式學習空間,並透過遊戲、友善的空間設計等手法,培養未來的博物館觀眾。

美國聖地牙哥新兒童博物館展覽經理、同時也是視覺藝術家的麥特.皮康(Matt Picon)則介紹新兒童博物館的策展案例如何以遊戲鼓勵孩童自由探索、創造,並在體驗過程中學習藝術,進而激發想像力和創新思維。日本PLAY! PARK策展人小栗里奈則說明該館的展覽遊具不設限玩法,依照孩子們玩耍的方式,每日都有新的面貌,而他們也強調「認真的不合理」,例如給每位來訪者一人一捲衛生紙,並讓他們花時間思考如何玩衛生紙。各國獨特的創新空間設計和參與式策展案例,試圖讓藝術變得更加好玩和親近,從而培養下一代的創造力和美感教育。

全球美術館在數位時代的轉型趨勢下,從科技應用到跨世代互動,呈現出博物館實踐的多元可能。專家們的分享不僅展現了科技與藝術融合的創新方向,更強調了博物館作為持續創造可能性的平台,連結著不同的世代,也展現了藝術、科技與美學教育融合的無限可能。(圖/記者王雯玲翻攝)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