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的印子粑/周桂芳
周桂芳
文友在朋友圈曬圖,一家人圍在一起熱熱鬧鬧在忙著做印子粑過年了。看著這熟悉的場景,一鍋圍成一個大圓圈的團圓印子粑,我立即保存了印子粑圖片,並配文發在了我的朋友圈裏。快過年,真想吃印子粑,好想回故鄉去陪母親一起去做印子粑過年。
家鄉的印子粑,就是用木制模具印出來的粑。粑的個頭和小茶杯口一般大,表面印著花、鳥、雞、魚之類的圖案,造型美觀精緻,是大冶地區頗受歡迎的民俗食品。
製作印子粑通常有三種,一種是高粱粑,紅色,代表日子越過越紅火;一種是白粑,蒸熟後在粑中點紅,代表豐收、喜慶和聖潔;還有一種是蒿子粑,綠色,表示期望來年風調雨順,禾苗蔥壯。
印象中,我們家最常做的是白粑和紅粑。做白粑用糯米面做原料,做紅粑還要摻入高粱粉,加水揉成粉團。奶奶一般會先進行粗加工,搓成大小適中的圓餅,再交由我們孩子來印粑。對兒時的我來說,印粑的過程像變魔術一樣樂趣無窮。將巴掌大的粉團填入粑印中,對著木砧板用力一敲,只聽得“啪嗒”一聲,一個刻有漂亮圖案的印子粑就出來了。
我最喜歡做魚狀的印子粑,可每次印出來的“魚”要麼缺個頭,要麼少個尾巴。每每這時,奶奶就會在一旁耐心地指導我:“粉團要在模子裏壓一下,敲的時候動作再輕一點……”要是印出來一只完整的“魚”,我就會如獲至寶,舉到眾人面前炫耀半天。
印好的粑,奶奶會一個挨一個碼放在簸箕上,晶瑩剔透,造型精緻,猶如玉雕的工藝品。印子粑盛滿一個簸箕,就可以上鍋蒸了。剛出鍋的粑軟糯彈牙,米香四溢,我一口氣能吃上五六個。
早先家中沒有冰箱,蒸熟的印子粑攤開晾乾後,倒進裝滿涼水的缸中,吃的時候撈出來。在水缸中浸泡儲存,一兩個月都不會壞。
印子粑有很多種吃法。喜歡鹹口的,可加入鹽巴、生抽等調料,和蔥花一起炒著吃;喜歡甜口的,可油煎之後蘸著白糖吃。還可以放入雞湯中煮著吃,鬆軟爽口,老少鹹宜。
我最愛吃的是奶奶做的糖煎粑。鍋裏油燒熱後,放入印子粑,煎至兩面金黃時,沿著鍋邊淋上提前拌好的糖水,等糖的甜味充分包裹進每一塊粑中,就能盛出食用了。一口下去,哢吱脆、糯嘰嘰,甜而不膩,唇齒留香。這是春天裏最治癒的味道。
聽村裏老人說,家鄉人做印子粑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相傳在唐末有個叫王明畏的人,為官清廉,愛民如子。但由於為百姓伸張正義,得罪上司,被削職為民,便含憤出家到大冶尖山殿修行。百姓為了紀念王明畏,便修了“土主廟”,奉其為“土主爺爺”。每年花朝節後,農曆二月十七到三月初三,村民們把供奉的土主菩薩抬下山,遊村祈福。每到一村,各家各戶將做好的印子粑堆成粑山,迎接和供奉土主老爺,祈求五穀豐登、歲歲平安。
小巧精緻的印子粑,承載著家鄉人對先人的敬仰與懷念,和對生活的美好祈願。而對於漂泊在外的遊子而言,印子粑的味道早已經鐫刻進記憶裏,成為一份揮之不去的鄉愁。
最新生活新聞
-
-
全台第一家室內恆溫雪場驚傳熄燈!最後營業日曝光 業者親揭停業原因
(34 分鐘前) -
雲林郵局關懷獨居長者 辦愛心義剪公益迎新年
(40 分鐘前) -
海象不佳 1/25至1/27馬祖等多條海運航線取消
(40 分鐘前) -
花蓮榮家用心陪伴104歲榮民 溫馨服務體驗之旅
(52 分鐘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