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舉手禮:文化符號的歷史傷痕/魯云湘
魯云湘(國際事務研究者)
2025年1月20日,美國總統川普於就職演說中提到「要在火星插上美國國旗」,此語不僅激發科技界對太空探索的憧憬,也讓他的摯友、特斯拉與SpaceX創辦人馬斯克(Elon Musk)露出滿意的笑容。然而,爭議隨後而來,在後續的慶祝活動中,馬斯克發表感言時做出一個疑似「納粹舉手禮」的手勢,隨即掀起軒然大波。
此事件迅速引起兩極化的輿論。部分人認為馬斯克的行為蘊含挑釁意味,是對歷史傷痛的不敬;而他的支持者,則批評這是過度解讀,稱這是他激情時刻的「無心之舉」。但從這場爭議的背後,反映舉手禮這樣的歷史文化符號,是如何在不同時代和文化語境中,被賦予深刻意義,並牽動著集體記憶的敏感神經。
我們可從影片觀察,馬斯克的手勢是右手掌心置於左胸前、隨後以水平向上45度,右臂向前直伸的姿勢。這一手勢最早出自「羅馬式敬禮」,原本是一種古羅馬共和理想的象徵,表達的是忠誠與紀律。然而,這種手勢在20世紀初,被意大利法西斯黨和納粹德國所挪用,成為極權主義的象徵。二戰結束後,羅馬式敬禮已無法脫離其歷史污點,與種族主義和壓迫密不可分,成為全球範疇內的禁忌象徵。
這一歷史事實揭示一個重要現象:文化符號,並非靜止不變的存在,而是在歷史脈絡中不斷被重構。一個手勢、一句口號,可能因權力者的利用,而從正面象徵轉化為負面象徵。這種符號的歷史變遷,不僅代表權力的文化塑造,也提醒我們,對文化符號的詮釋,往往取決於其所處的時代語境。
而馬斯克的手勢之所以引發軒然大波,不僅因其本身的歷史聯想,更在於很重要的一點:作為全球矚目的科技領袖,他的言行具有高度象徵意義。因此每一個動作,都可能被賦予文化與政治涵義。這也顯示出兩件事情:其一,身為公眾人物,應對歷史文化符號的敏感性保持更高的警覺;其二,過度的「符號解讀」,只會製造無謂的社會對立。
無論如何,這起事件折射出當代社會對公眾人物的高標準期待。名人不僅是行業的領袖,也成為文化符號的塑造者與傳播者。這種現象一方面推動名人對社會議題的關注,另一方面卻也容易將其行為過度政治化,甚至形成不必要的道德審判。
文化符號的敏感性,源於它承載的歷史創傷。對於二戰深受納粹法西斯之苦的受害者而言,「納粹敬禮」象徵著無法忘卻的痛苦記憶。集體記憶的存在是重要的,它提醒群眾歷史的錯誤不應重演,傷痛需要被銘記。然而,僅停留在對文化符號的批判,是否能真正治癒傷口?或者,這種延續的批判,反而可能讓舊傷難以痊癒?
在全球化的時代,歷史文化的差異,讓我們面對更多挑戰。當不斷挖掘文化符號背後的傷痛時,也應該考慮如何超越對立,尋求真正的和解之道。歷史的教訓不是為了製造新的分裂,而是要讓後人學會如何面對過去,迎向未來。
總之,歷史的傷痛值得被銘記,但同時也需要學會走出傷痛,為彼此留下對話的空間。過度解讀公眾人物的言行舉止,不僅讓文化符號的原意偏離,還會製造更加對立的社會環境。在多元化與全球化的今日,是否更應以包容與理性態度,看待文化與歷史的交匯。正如過去諸多哲學家的啟發:「治癒歷史創傷的方式,是讓歷史成為我們的老師,而非我們的牢籠。」(照片示意圖資料照)
最新生活新聞
-
-
古秀妃青睞奪冠客家小炒 邀韓國女生Judy嚐鮮
(26 分鐘前) -
屏菸入口沿街施作人行道 居民憂停車不便
(26 分鐘前) -
全台首創!裸視3D SUNNY熊登場,關西服務區成新打卡熱點
(33 分鐘前) -
消防安檢改善因弱層補強受阻 花蓮黃單大樓將挨罰
(37 分鐘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