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13°
( 14° / 12° )
氣象
2025-02-07 | 台灣好報

建構原鄉食農地圖 笑聲不斷的學習!

建構原鄉食農地圖 笑聲不斷的學習!

【記者 劉瑞娜/花蓮 報導】農業部花蓮區農業改良場長年積極推動原鄉食農教育,致力於讓部落孩子們認識自身部落的飲食與農耕文化,以增進自我認同、培養對土地的關懷。在社會快速變遷與偏鄉地區人口老化的雙重挑戰下,原鄉的傳統農耕知識與食農文化正面臨失傳危機。為保存這些珍貴的文化資產,同時讓孩子們更加了解家鄉的土地與食物,該場針對不同地區和族群特色,設計原鄉食農教育系列課程。


建構原鄉食農地圖 笑聲不斷的學習!
▲高秀琴耆老教導卓清國小學分辨小米種類以及其族語名稱。

花蓮農改場表示,透過系統性的課程設計及多樣化安排,不僅傳授孩子們相關知識,也讓他們深刻體會部落傳統生活的智慧以及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態度,為食農文化傳承種下希望的種子。該場與在地學校合作,推出貼近孩子生活的多元有趣課程,例如在壽豐鄉月眉國小,學童學習種植和料理火蔥,進一步認識屬於月眉部落的嗆辣滋味;吉安鄉化仁國小則以野菜文化為主題,教導學童學習辨識田間野菜,並透過料理體驗野菜特有風味;秀林鄉銅門國小則經由繪本故事和闖關遊戲,了解山胡椒在部落文化中的重要性。


建構原鄉食農地圖 笑聲不斷的學習!
▲高春妹耆老請卓樂國小學童利用粘土、小草、石礫模擬創作台灣原生種「菊池氏細卿」的家。

花蓮農改場進一步表示,卓溪鄉作為布農族的重鎮,該場與財團法人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攜手設計布農小米、布農豆豆與布農水田生態三項食農教育課程,展現布農農耕文化的多樣性,並特別邀請布農族耆老和布農豆豆班成員擔任食農老師,在卓清國小、卓樂國小與太平國小進行主題課程,課程內容包括遊戲、體驗與料理教學,結合族語教育,讓學童重新認識布農族的味道以及祖先與自然共存的智慧。


建構原鄉食農地圖 笑聲不斷的學習!
▲輔導月眉國小於校內建置火蔥食農體驗圃。

花蓮農改場指出,自計畫執行以來,該場已成功在多所學校推動特色食農教育,未來將持續根據不同地區和族群的食農文化,建立完善的課程、教材與教案,推廣至各地校園與社區,串聯構建原鄉食農地圖,將這些珍貴的智慧與故事薪火相傳,讓傳統文化在下一代中延續發揚。(照片記者 劉瑞娜翻攝)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