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16°
( 16° / 15° )
氣象
2025-02-10 | 台灣好報

澆蠟燭/查世霖

澆蠟燭/查世霖

查世霖

以前,正月十四的日間,我們就忙碌起來了。

到竹林裏選一段幹透的竹筒,劈成筷子那麼長,比筷子粗的竹簽。一式好幾十棵。這是做燭簽用的,必須幹透才行。否則,做出來的蠟燭,燃燒效果差。

我們不是蠟燭生產廠家。每年也只在正月十四這天“澆”一次蠟燭而已。為什麼呢?在這裏賣個關子,先繼續進行蠟燭的製作描述。

父親去街頭買回草紙和成塊的白蠟來。把蠟放入小鐵鍋裏加熱,使之熔化。然後,將削好的竹簽抱來放在鍋邊,同時準備好上等的“永和草紙”。

永和是黔西南邊陲的一個鄉鎮。位於黔桂、兩省界河“南盤江”北岸,處在聞名遐邇的高原明珠萬峰湖畔,是一個少數民族聚居地區。那裏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區的河谷地帶,盛產甘蔗,以及甘蔗加工產品紅糖等。

永和還生產草紙。草紙是民間祭祖時不能或缺的物品。生產草紙的地方很多,但“永和草紙”獨佔鰲頭,是人們逢年過節,祭祖時的首選。永和紙是真正的竹纖維手工製品。其紙張綿軟厚實,易燃,燃燒充分。只有用永和紙裹燭簽澆出來的蠟燭,才燃得更好。

萬事俱備。在竹簽子的一頭裹上幾層永和草紙,用小勺子舀取熔化成液體的蠟汁,往竹簽上的草紙上一遍遍澆,給它“穿”上厚厚的蠟衣……一支支土造的蠟燭,就這樣橫空出世了。

蠟衣越厚,蠟燭越經燃,燭照的時間越長。我們偷懶,蠟衣澆薄了,一燃起來火苗老大,呼呼的,不一會兒就燃盡一支。在夜風吹拂的野外,這卻成了它的實力與優點,風不容易吹滅它。從街上買來的小蠟燭,火焰瘦小,風一吹就滅,沒有完成“亮燈”的使命。

正月十四是我們這裏布依族的“月半”。這天夜裏,布依人家全家出動,帶上香燭紙火,到荒野裏的祖墳前“亮燈”。“亮燈”就是點燭。每一座祖墳,要點兩支以上的蠟燭。我家祖墳的數量較多,每年給祖墳“亮燈”,需要好幾十支蠟燭。街頭的蠟燭,最便宜的都要賣幾分錢一支,捨不得花錢買現成的。自己動手澆制蠟燭,能省下一些開銷。所以,在過去的年月裏,每逢正月十四,我們大都會手工製作蠟燭,以備當晚的應用。

家境貧寒,經濟拮据,能省則省,這是父輩們的消費理念。

一年一度的正月十四就要到了。屆時,我們依照舊俗,要去給散佈在山山嶺嶺的祖墳“亮燈”。在物質生活豐富的當今時代,物美價廉的蠟燭比比皆是,我們都買現成的制式蠟燭,不再費那功夫手工製作了。

現在,不但有傳統的各色各樣精美蠟燭,還有電子蠟燭。電子蠟燭風吹不滅,雨澆不熄,還杜絕了火災隱患。在夜幕下的荒野裏,電子蠟燭的亮光像螢火,燦燦的,也非常漂亮。

正月十四“澆蠟燭”的經歷,成了我們這代人生活裏漸行漸遠的記憶。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