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行的良心與責任:2025年全球五起重大飛安事件反思/蔡元鴻
![飛行的良心與責任:2025年全球五起重大飛安事件反思/蔡元鴻](https://news.pchome.com.tw/newsdata/living/newstaiwandigi/20250211/73926336607484279009.jpg)
蔡元鴻(軍武科技觀察家)
飛行,是人類對天空的夢想,也是技術與勇氣的結晶。但更重要的是,它是一門良心事業。每一位飛行員的決策,每一次訓練的標準堅持,都與無數生命息息相關。正如資深的飛行教官常說:「不能為了自身的前途,或是合格率、人情壓力,明知道這位學員不行,還硬要讓他結訓。」這不僅是對飛行員個人的要求,更是對整個航空界的警示。
一、2025年至今的飛安事件概述
從2025年1月到現在,全球已發生五起一級飛安事件,導致約111人死傷:
1. 澳大利亞事件(1月7日):天鵝河水上飛機公司(Swan River Seaplanes)經營的一架塞斯納208型「大篷車」水上飛機,在羅特尼斯島(Rottnest Island)起飛時墜入水中,造成3人死亡、3人受傷。
2. 南蘇丹事件(1月29日):由鷹航空公司(Eagle Air)營運、輕型航空服務公司運行的一架比奇1900D型飛機,在南蘇丹聯合州附近墜毀,造成20人死亡,1人受傷。
3. 美國波托馬克河中空碰撞事故(1月29日):PSA航空公司(PSA Airline)的一架龐巴迪CRJ700型客機,與美軍一架黑鷹直升機在波多馬克河(Potomac River)空中相撞,導致67人罹難。
4. 美國費城醫療救援機事故(1月31日):一架用於醫療運輸的利爾55型噴射機(醫療噴射056號班機)在費城附近墜毀,造成機上6人及地面1人,共7人死亡,並導致多人受傷。(該事件在「2025年美國航空危機」報告中被提及)
5. 美國阿拉斯加事件(2月7日):貝林航空(Bering Air)445號班機,一架塞斯納208型「大篷車」飛機,在飛越諾姆前於諾頓灣墜毀,導致10人喪生。(同樣由「2025年美國航空危機」報告中記載)
這些事故的發生,無論是技術故障、環境因素,還是人為失誤,最終都指向一個核心問題:飛行的標準與責任。
二、飛安事件的背後:標準的鬆動與妥協
五起事件中,其中四起發生在美國與澳洲等已開發國家,僅一起發生在南蘇丹。這顯示出不同國家對飛行安全的觀點不盡相同,也突顯出航空監管體系的落差。
即便是已開發國家,但也可能發生法規健全、無法忽視的商業壓力,如廉價航空擴張、機隊老化、飛行員短缺等問題,使得部分標準鬆動。而發展中國家,則可能面臨基礎設施不足,如機場跑道維護不佳、導航設備落後,使飛行環境更加危險。或是監管執行力弱,部分航空公司缺乏嚴格的飛行員訓練與機體檢修,導致事故風險增加。
然而,每次飛安事件的發生,調查報告總會指出問題,社會公眾也會在短時間內關注。然而,真正值得警惕的是,在這些災難發生之前,是否早有跡可循?是否有空勤人員、地勤人員、管制人員、或是航空公司內部人員曾經發出過警訊,但卻被忽視?
航空界的標準之所以嚴格,是因為它關乎生命。一名能力不足的飛行員,一次疏忽的維修,一次對天候風險的低估,都可能導致無法挽回的災難。因此,飛行訓練的核心不只是技術培養,更是對風險的敬畏,對標準的堅持。
現實中,這些標準有時會因經濟壓力、人情考量,甚至是政策變動而被妥協。例如,有些飛行員可能因為人手短缺,被允許帶病飛行;部份無良的航空公司為了節省成本,在維修或訓練時間上縮水;甚至在軍事航空中,也可能因為戰備需求,而讓部分飛行經驗與技術不足的飛行員執行任務,即便搭配資深人員,也有可能會因為短視的決策,終究會在某一天轉化為飛安悲劇。
三、提升飛行安全的三大關鍵行動
然而,僅靠事後檢討並不能改變飛行安全,真正的改善需要具體行動。以下三項關鍵策略,能有效降低事故風險,並確保飛航標準得以落實。
(1)強化獨立監管與透明度
目前,國際民航組織(ICAO)雖制定全球飛安標準,但各國執行程度不一,尤其是絕大多數的發展中國家,因法規執行力不足,監管往往流於形式。因此,可建立「全球航空安全透明指標」,由ICAO與IATA(國際航空運輸協會)合作,每年公布各國航空管理機構的監管合規性與事故數據,並設立警示級別,供國際航空公司與旅客參考。同時推動發展中國家監管能力提升,透過國際合作,提供機場跑道維護、飛安檢查、管制員培訓等技術援助,避免因監管漏洞導致事故。
(2)保障飛行員自主決策權
飛行員是飛安的第一道防線,但若受限於航空公司的利益考量,可能導致安全隱憂被隱瞞。因此,應建立完善的保護機制,如設立「飛行員匿名舉報系統」,確保飛行員可安全揭露飛安隱患,而不受航空公司壓力影響。此類機制已在美國FAA(聯邦航空總署)與歐洲EASA(歐洲航空安全局)部分實行,可進一步推廣至全球。並落實「無懲罰通報機制」,確保機組人員可誠實報告錯誤,而不會面臨解雇或懲罰。此機制能讓航空業界更積極改善潛在風險,而非隱瞞問題。
(3)技術輔助系統升級
隨著人工智慧(A.I)與數據分析技術進步,飛行輔助系統已能有效降低事故風險,因此可推廣「AI輔助駕駛決策系統」(A.I-Assisted Flight Decision System),讓A.I即時分析天候、機械狀態與飛行數據,提供飛行員決策輔助,減少疲勞或誤判導致的失誤。亦可發展「飛行數據即時監測與預警系統」,透過機載感測器與地面數據中心監控飛行狀況,提前發現異常,並在必要時自動發送警報給地面管制員與飛行員,以防範突發事故。
四、飛行的藝術,在於對生命的尊重
真正的飛行藝術,不只是精湛的駕駛技巧,更在於對生命的尊重。誠如前述,老教官的話點出了飛行訓練的核心:「飛行員的誕生,不能只是合格率的數字,而應該是對安全與責任的承諾。」
2025年初至今的五起一級飛安事件,應當成為航空界的深刻警鐘。我們需要的,不只是事故發生後的沉痛檢討,而是在每一次訓練、每一次考核、每一次飛行決策時,就堅持最高的標準。
唯有如此,才能讓飛行真正成為安全與責任並重的事業,讓天空不只是夢想的舞台,更是生命受到保障的疆域。未來的飛行安全,取決於每一位從業人員,是否真正將標準落實於行動中,而不只是等待下一次警鐘敲響。(照片示意圖翻攝資料照)
最新生活新聞
-
-
臺南榮家老幼共融慶佳節 手作元宵滾動暖心窩
(14 分鐘前) -
落實陽光法案 竹市府113年度公職人員財產申報實質審核名單出爐
(16 分鐘前) -
花蓮近海地震 規模4最大震度4級
(39 分鐘前) -
救國團偕光電企業愛心推動偏鄉服務 翻轉山上社區教育
(42 分鐘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