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對拆除台北公館圓環!美化改善交通即可 /尤榛嚴

尤榛嚴
台北市基隆路、羅斯福路口的「公館圓環」,連續7年蟬聯北市肇事熱點第一,台北市長蔣萬安25日宣布將拆除公館圓環,同時填平圓環下的公車專用地下道、回復正交路口。只是原本市府評估要保留公車專用地下道,卻因為下方通風井、抽水設施無法移除,只能改為平面,讓民眾擔心交通更糟糕。
大體上,道路圓環都設在較大、叉路多的路口且交通量大的地方,好像一個樞紐帶,讓車子到此緩衝一下、循序繞行,外線的車優先讓內線的車通行,本來也無需紅綠燈,圓環路權規範在道路交通安全規則第102條第1項第9款「車輛行至無號誌之圓環路口時,應讓已進入圓環車道之車輛先行。」及同條第1項第10款「車輛行經多車道之圓環,應讓內側車道之車輛先行。」但是後來汽車、機車太多了,直行、左轉、右轉加上人行道、自行車道,只得設立不少紅綠燈因應。
公館圓環很早就有了,民國五十幾年筆者在台北念書時就有了,那時羅斯福路大約只有現在的2/3寬,沒有基隆路跨越羅斯福路通中、永和的高架橋,也沒有公車專用地下道,遠遠的就看到那一個圓環,有如地標,圓環中那一小間類似水利設施或工具間的平房,幾十年下來都沒有改變。
台北市政府規畫拆除公館圓環的主要原因是「連續7年蟬聯北市肇事熱點第一」,為了交通安全立意很好,問題是拆除圓環、填平地下道,茲事體大,變成正交路口, 一下子公車、汽車、機車、自行車和行人湧現在一起,失去圓環的「緩衝性」或均衡作用,恐怕仍不利於交通的效率和安全。
其實,公館圓環除了交通的樞紐作用以外,也可以保留它作為歷史文化的景點,現在看起來有點醜陋,不如將它適度的美化、藝術化。至於現行的交通設施、標線和規則,多年來一直在改進、修正,大家都已習慣了,民眾主動的按規循序加上交通單位執法嚴明,自然能增進效率和安全,比驟然拆除圓環、填平公車地下專用道等可能造成大壅塞亂成一團好多了。(照片翻攝畫面)
最新生活新聞
-
彰化縣免費混種犬貓絕育三合一活動 熱烈進行中
(20 分鐘前) -
淡水古蹟博物館全年開放寵物入館 新推寵物浴衣體驗
(22 分鐘前) -
利統公司「果利生技」產品勇奪阿基米德國際發明展金獎
(24 分鐘前) -
龔卓軍上任南美館館長 推動發展與館務交接
(25 分鐘前) -
北門婚紗美地連結音樂交織光環境 邀您清明假期共賞北門之美
(26 分鐘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