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14°
( 16° / 13° )
氣象
2025-04-01 | 台灣好報

梨花風起正清明/周桂芳

梨花風起正清明/周桂芳

周桂芳

清明時節,總會下雨,雨像是天空的眼淚,灑在親人灰色而哀痛的心田,而心中對逝去親人的愛則化作復蘇的種子,萌發在生機勃勃的春天。

清明,鄉村樹樹開滿花,山頭處處插滿花,清明節,是花的世界,是花的海洋。花為媒,引來陌上人紛紛,花有信,朵朵捎去親人的思念。

清明節因節令期間“氣清景明、萬物皆顯”而得名。 太陽到達黃經15度,人間得清明。《曆書》雲:“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明淨,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一個“顯”,真是一字出,百意全。明媚日光下,無數面目模糊的事物,都清晰了:色彩,棱角,溫度,氣息,氛圍,一切自行回籠,慢慢聚合。

母親說,清明節總是灑幾點雨,雨總是記得,雨不會忘記。清明,清明,人要清,心要明。母親帶著和我哥哥去祖墳山先祖墳頭插花,壓黃紙。母親帶著我們一邊叩頭,一邊喃喃自語,與爺爺奶奶說一會兒話。到了父親墳前,母親要與父親祥細地彙報家裏的一些情況,細緻地清理一下墳頭的雜草。她會叫我們先回家,她還要陪父親坐一會兒,細細地說說話。母親每年帶的供品有酒,有臘豬拱嘴,有雞蛋餅,有米飯,母親一一排在墳頭,一邊說,“林子,快來吃,這都是你愛吃的,我還帶了你愛喝的酒,快來喝酒,你活在時我總不讓你喝,是怕你喝壞了身體”……

你害怕的神靈,卻是別人心心念念的親人。

人世間深入骨髓的思念,是至親至愛的親人;一旦親人陰陽兩隔,傾訴衷腸成虛幻,思念便與日俱增,宛如清明雨紛紛,綿綿不絕!

清明,去家族墳塋掃掃墓,培培土,父親的期望和叮囑會一幕幕浮現;父親的言傳身教不能忘記,父親的忠厚老實、正直善良品性不能改,勤勞節儉不能丟,潛移默化中,一代代家風得到傳承。

清明,人心清明,就會不由地思考人生三大問題: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將來要到哪里去,自然而然地參悟人生。人生天地間,父母在,總有來處,父母去,只剩歸途。弄清來處歸途,心境自然澄明。清明,人要清,心要明,我才慢慢悟出清明的人生哲理。盡孝要趁早,要趁父母都健在時及時行孝,不要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待時,再追悔莫及。清明人生,珍惜當下,照顧好生命中是重要的人,抓住生命的根本,才能活出豐富的人生。

清明節是祭奠先人的日子,也是天空最愛飄雨的日子。清明節這天,天空飄起點點雨絲,人們帶著紙錢到去世親人墓前祭奠,隨著紙錢的燃燒,那嫋嫋的青煙和獵獵飄飛的紙錢灰末,似乎帶著對已逝親人的哀思飛向天空。雨,就是傳遞的思念的信使,雨從地下到天空,再從天空落到泥土裏,就像人回了家。人從泥土,飛到天空,變成相思雨,落下來,形成了一個閉環,生命輪回,不斷迴圈,生生不息。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二十四節氣中的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清明節掃墓祭祖與踏青郊遊是中國自古傳承的兩大禮俗主題。清明節既是一個掃墓祭祖的肅穆節日,也是人們親近自然、踏青遊玩的日子,兩者完美結合。

每年清明,梨花風起,淡煙疏雨,天地人和,血脈相連,清明滋長的思念,如雨水般濕漉漉、霧茫茫、沉甸甸。

梨蔭下浣花微雨,腳步慢慢,花飄飄,衣飄飄,人像白霞裏飄浮的一朵雲,那是故鄉的雲。

清明,這兩個字裏,可以安放心靈,安放下一切。人與世界都被含蘊其中,清,天清,水清,風清,心清;明,日明,月明,花明,目明,顯得遼闊而從容。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趁春光正好,去野外踏踏青。回故鄉的土地看一看,來一場尋根之旅,到故鄉野外走一走,用腳去感受腳底下地氣的升騰、寸寸深的綠意,品味清明有色有味的氣息。去故園一棵大樹底下站一站,有手去觸摸樹的茁壯與質感,感受一棵樹的生命年輪與歲月沉澱,品讀一棵樹的厚重與詩意。去故鄉的港邊坐一坐,目送春水東流,淺吟低唱,抒發生命的自由與歡欣,呼應天地的清明。看故園梨花勝雪,輕舞飄揚,素白清麗,徜徉其間,不覺迷了眼、醉了心。用心去感受那春雨如煙似霧般深情纏綿,細細如絲潤物無聲,像父親憨厚慈祥的笑臉……

清明,更像是一次自我警醒,一次自我反芻,一次自我歸零,一次自我充電,一次自我領悟,一次返樸歸真的契機。

清明時節,我們不忘親人,不忘先祖,用感恩之心感激生命,感激生活。我們看到生機勃勃的春天,讓我們以奮鬥的姿態走向新未來。

梨花風起正清明。讓我們從故鄉整裝出發,開啟新一輪豐富多彩的生命之旅。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