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子撈月的味兒/夏俊山

夏俊山
《撈月亮》是人教版第三冊小學語文教材的一篇課文,曾被改編成動畫、音樂作品。
我上小學時,也有這篇課文,標題好像是《猴子撈月亮》,不過,內容沒有變,講述了一群小猴子看到井裡月亮的倒影,以為月亮掉到井裡了,想要將月亮撈出來,於是倒掛著,一隻猴子拉住另一隻猴子的腳,一隻接一隻,一直掛到井裡頭。最後是老猴子發現月亮還在天上。
這是則經典寓言故事,小學時,我就覺得很有趣味:瞧瞧這些小猴子,真是傻得可愛。要不是老猴子抬頭看天空,小猴子們不知道要倒掛到什麼時候呢。如果有恒心和毅力,撈到太陽出來也說不定,哈哈,還是人類聰明,不會幹這種傻事。
放學回家,我把“猴子撈月亮”的故事讀給奶奶聽,奶奶說,這個故事好。生薑還是老的辣,沒有老猴子,這群小猴子不會停下來,撈不到月亮也就罷了,等力氣沒了,就會掉進井裡淹死。不聽老人言,吃苦在眼前。你一定要聽大人的話。奶奶這樣一講,我覺得猴子撈月亮的故事變了味兒,好像小猴子再多,也離不開老猴子的指點。年齡代表智慧,小猴子要虛心,要聽話。
鄰居周爹,年輕時在上海做過小生意。新中國成立後,實行統購統銷,他只好回鄉落戶。聽我讀了“猴子撈月亮”的故事,他搖了搖頭,我覺得有些奇怪。周爹是個光棍漢,在我們生產隊享受“五保戶”待遇。他是不是太老了,不覺得這個故事很有趣?老師說過,月亮不是自己吃的水果糖,它屬於集體,猴子組成團隊,冒著危險,下井撈月,這種團結一心,不怕犧牲的精神,值得大家學習。周爹為什麼要搖頭呢?
對我的詢問,周爹的回答一本正經:這個故事編得不好,只能騙小孩子。你往深處想想,那麼多小猴子都朝井裡看,老猴子敢獨自抬頭看天嗎?步調一致,才能勝利。誰不一致,誰就是階級異己分子,就是叛徒。革命的小猴子追求光明,堅信光明,肯定會把老猴子扔到井裡。
周爹的話讓我聯想到當時如火如荼的紅衛兵運動。被紅衛兵套上高帽批鬥的,大多是老資歷的幹部。因為年紀輕,資歷淺,成不了 “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也就成不了運動鬥爭的重點。在鄉下,被揪鬥的以“地主分子”居多。1949年以前,他們才有成為“地主”的可能。活到這時候,年紀都不小了。紅衛兵的時髦稱呼是“革命小將”,揪鬥“老地主”猶如老鷹抓小雞,容易得很。
周爹的一番話,味兒怪怪的,是不是譏諷什麼,我還在讀小學,理解不了,也不想理解。
中學畢業後,我先是當農民,高考制度恢復,我考上了大學。聽大學老師講課,首先要瞭解作者和時代背景。例如學習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老師就指出:首句“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自成一節,除了表明重要,還是該篇的“文眼”。該文發表於1927年7月。這一年,發生了“四一二’政變,國共兩黨分裂。朱自清心憂天下,心裡能平靜嗎?
老師授課,介紹寫作的時代背景,我對耳熟能詳的《猴子撈月亮》,也想瞭解一下作者和時代背景。讓我失望的是:無論是老課本,還是兒童讀物,都沒有注明作者和出處。作者、時代背景都是一筆糊塗賬。畢業前夕,一個週末,我到學校圖書館翻資料,偶然看到一本《兒童創作集》(第11集),中華書局1928年出版的這本書中,有一則童話故事《井中撈月》,作者為“安慶汪璞如“。細讀全文,內容跟我小學時讀了N遍的《猴子撈月亮》基本相同,差別在結尾:“老猴子吩咐道:‘當我數到三字的時候,那最後的一隻猴子,就把月兒捧上來。預備 呀!一……二……’喳喇 一 聲,樹枝斷了,可憐那些猴子都掉在井裡去了!後來月亮怎樣,它們沒有一個知道,但是月亮永遠還在天上亮著。“汪璞如為什麼要讓群猴全部掉進井裡淹死呢?我和一位泡在圖書館的高同學展開了討論。
為了不影響他人,我倆找了一個僻靜無人的角落。高同學說:你記得《荷塘月色》的時代背景嗎?到了1928年,形勢已經明朗,大革命失敗了!這個汪璞如很可能是一個反動文人,他寫的井中月亮就是影射我黨追求的共產目標。現在還有人認為:人性不自私才能共產,企圖改造人性不現實。汪璞如影射我黨的奮鬥目標不切實際,如同井中撈月是完全可能的。他寫猴子全淹死了,就是影射大革命失敗。高同學的分析,我不贊同。我的觀點是,不要什麼文章都分析時代背景。兒童愛聽動物故事,猴子撈月亮就是個普通的動物故事,這個故事提醒小朋友:有些事要弄清真相才能去幹,否則再努力也是徒勞,甚至送命。後來,《猴子撈月亮》有了現在的版本:老猴子看到月亮在天上,群猴都回到了井上。這一情節啟示讀者:團隊合作要有獨立思考,不能一味盲從。
人形成了某種思維習慣,就像春筍成了新竹,此後只會隨著時間不斷固化,並不生長,我覺得高同學就是如此。他依然堅持“影射說”,認為猴子撈月亮也可能影射太平天國運動,太平天國的建國方案是“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你仔細想想,兄弟姐妹眾多的大家庭如果只重結果,不管付出,也會垮掉。這個建國方案是洪秀全畫在水上的月亮,很多人信了,跟著他轟轟烈烈鬧了10多年。說老實話,那些希望“無處不均勻”人,內心都是想把別人的“均勻”給自己,並不是想把自己的“均勻”給別人,這是正常的人性。
高同學的話,我覺得有一股怪味,我不喜歡的怪味兒。
猴子撈月,十分簡單的故事,竟然有如此之多的不同認知。討論無法繼續,我倆分開了。
走出圖書館,看到有一位戴眼鏡的同學在閒逛,於是跟“眼鏡”聊起“猴子撈月”,請他發表看法。
“眼鏡”沉吟之後,說出了自己的理解:“猴子撈月”最早見於唐代佛教典籍,水中月象徵“諸法皆空”,提醒世人放下對外物的貪執。猴子象徵“無明”(愚癡),唯有破除幻象才能接近真理。這個故事是佛教“空”的哲學投射。天也空,地也空,人生渺渺在其中。權也空,名也空,轉眼荒郊土一封。你看不清真相,盲目追求虛幻的東西,就是猴子撈月!
他信佛嗎,開口怎麼是這股味兒?我仰頭看天,思前想後,心裡五味雜陳。
最新生活新聞
-
-
大甲媽祖遶境 雲林榮服處為榮民眷送愛祈福 傳遞溫暖
(4 小時前) -
南台別院安樂富有講座 邀東昇空調曾清旭父子分享正能量
(4 小時前) -
屏東榮服處×美和科大簽署策略聯盟 深化多元合作
(4 小時前) -
企業注意!節能設備補助申請5/31截止 4/11臺南說明會
(4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