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夏俊山

夏俊山
2013年的江蘇高考作文題公佈後,有網友追問:山洞中哪來的蝴蝶?蝴蝶的壽命週期能有一個月嗎?南農大胡春林教授則認為:“根據材料推斷,山洞裡趴著不動的不該是蝴蝶,而應是蛾子。”(轉引自6月8日《南京日報》)
其實,不嚴謹何止高考作文題?
打開小學語文實驗教科書第10冊,有一篇課文《螞蟻壯歌》,文中講,當草叢起火時,草叢裡的螞蟻“竟開始迅速地扭成一團,突然向河岸的方向突圍滾去。蟻團在燃燒著的草叢間越來越迅速地滾動著,並不斷發出外層螞蟻被燒焦後身體爆裂的聲響,但蟻團卻不見縮小。顯然,這外層被燒焦的蟻國英雄們至死也不鬆動絲毫,肝膽俱裂也不放棄自己的崗位。一會兒,蟻團沖進了河流裡,隨著向對岸滾動……”。
文中描述的這一幕確實感人,它告訴我們:萬眾一心,就能戰勝災難,取得勝利。可是,螞蟻成團的速度趕得上火勢蔓延的速度嗎?大量螞蟻成為蟻團後,滾動的動力從何而來?筆者小時候頑皮,不止一次用點燃的草燒過螞蟻窩,螞蟻只會四散奔逃,從未扭成一團,這倒讓我記住了一句俗語:熱鍋上的螞蟻,團團轉。可見,螞蟻是沒有多少智慧的。當然,螞蟻的種類很多,某種蟻群也許聰明一些,但是,蟻團沒有外力推動,也只能像草叢裡的足球,沒人踢,會滾嗎?
人民教育出版社全國初中語文教材七年級下冊(2001年至2003年版)有一篇課文《斑羚飛渡》,作者沈石溪。文中寫道:狩獵隊將七八十只斑羚逼至戛洛山的傷心崖上,獵狗們緊緊跟隨,奇跡出現了:“這時,一隻公斑羚從老年斑羚的隊伍中走出,朝年輕斑羚示意性地咩了一聲。隨後,一隻半大的斑羚應聲而出。這一老一少走到傷心崖邊,後退了幾步,然後幾乎同時起跑。半大的斑羚跑到懸崖邊緣,縱身一躍,朝山澗對面跳去;緊隨其後的老斑羚,頭一勾,也從懸崖上躥躍出去。兩者跳躍的時間略有先後,幅度也稍有差異,半大斑羚角度稍高,而老斑羚角度稍低,形成了一前一後、一高一低的姿態。……在半大斑羚從最高點下落的瞬間,老斑羚憑藉著嫺熟的跳躍技巧,出現在其蹄下。由於老斑羚的跳躍能力稍強,當其身體出現在半大斑羚蹄下時,恰好處於跳躍弧線的最高點。這時,半大斑羚的四隻蹄子在老斑羚寬闊結實的背上猛蹬了一下,如同踏在一塊跳板上,再次起跳。而老斑羚則像燃料已輸送完的火箭殘殼,自動脫離,但更悲慘的是,在半大斑羚的猛力踢蹬下,它像只斷翅的鳥筆直墜落。”
生死攸關的時刻,斑羚群竟能想出如此悲壯而智慧的決策——犧牲一半以挽救另一半,這一幕確實感人,可惜,不要說文中所寫的人與狗停下,讓斑羚退後助跑起跳不合常理,單是從物理的角度考慮,這種配合也不可能完成——後跳的斑羚需要多大的加速度才能追上先跳的?有此加速度,還需要在空中再次起跳嗎?把《斑羚飛渡》選為課文,用意大概與《螞蟻壯歌》類似:教育學生關鍵時刻要犧牲自己,把生的機會留給他人。
這類立意很好,內容虛假的課文還有《河中石獸》。
《河中石獸》曾編入高中語文課後練習,如今仍是鄂教版語文教材七年級課文,該文講:滄州南一座廟前有兩個石獸沉入河底,十多年後修廟尋找石獸,沒找到,以為它們順流而下了。一位講學的說:“不是木片,怎麼能被大水帶走?石頭重,會埋在沙裡,越沉越深。”一位老河兵聽了,嘲笑說:“河中落入石頭,要從上游尋找。石重沙輕,水沖不走石頭,石頭迎水的一面有反作用力,形成的洄流沖走石頭前的沙子,形成坑穴。石頭倒在坑穴裡,不斷反復,反而逆流而上了。”按照老河兵的話,在上游幾裡外果然尋到了石獸。
講學的脫離實際,老河兵經驗豐富。課文在對比中揭示了道理:臆斷犯錯誤,實踐出真知。此文立意確實好,只不過,筆者多年前初讀《河中石獸》就曾懷疑:河底的石頭怎麼運動,老河兵能在水下觀察嗎?顯然老河兵也是推測,是臆斷。石獸的形狀不規則,迎水的一面形成洄流的幾率有多大?
石獸果真能逆流而上,滾動的動力何來?無疑要靠重力,即滾動一次,高度得下降一次。而石獸一下降,河床就平了,就不會形成洄流。換言之,就算石獸能滾到上游數裡外吧,那河床也得下降數裡,可能嗎?換言之,石獸即使能滾動也只能由高處滾向地處,不可能平行於河床滾動。遺憾的是,文學編輯好像都沒有科學思維,幾十年來,《河中石獸》作為兒童讀物,從未中斷過出版。
孟子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孟子·盡心下》)。如今去書店,書架上大概還能找到《河中石獸》。30多年前,我就不信這一則所謂“實踐出真知”的故事,寫了一篇質疑文章寄給了上海的《夜讀》,編輯很快來信說:“你講得很有道理。《河中石獸》選自短篇志怪小說集《閱微草堂筆記》,適宜看作創作,不能作為科學,遺憾的是本刊沒有適合你文章的欄目……”
高爾基說:“文學是巨大而又重要的事業,它是建立在真實上面的,而且在與它有關的一切方面,要的就是真實!”讀一篇文章,如果讀者覺得內容虛假,不合常理,就會感到像吞了只蒼蠅,能有什麼樣的教育效果呢?魯迅《給顏黎民的一封信》曾經是50、60、70、80後和部分90後學過的課文,文中說:“我希望你們不要放開科學,一味鑽在文學裡。”真想把這句話送給中小學語文教材的編者,選編課文時,你們有沒有記住魯迅的話?
2013年的江蘇高考作文題的“不嚴謹”,讓我想起中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幾處“不嚴謹”。我提出自己的看法後,有人並不認同,認為故事的魅力在於闡釋的道理是否正確,對情節不必苛求。當然,也有人認為:“文以載道”,首先要傳遞真實,其次才是傳遞崇高。課文所寫的情節失真,肯定大煞風景……見仁見智,莫衷一是。我們對上述“不嚴謹”的問題,究竟該怎麼看?
話說回來,2013年的江蘇高考作文題“不嚴謹”,只是偶然出現的問題,而教材中的“不嚴謹”,遠不止上文中提出的三例。
人教版《語文》二年級下冊《愛迪生救媽媽》:愛迪生的媽媽得了急性闌尾炎。醫生苦於房內只有幾盞油燈,無法進行手術。剛滿7歲的愛迪生,利用鏡子的反光原理,讓醫生在明亮的反光下,為媽媽成功進行了手術。查閱一下資料就會發現:醫學史上對於闌尾炎手術的最早論述是在1886年,而愛迪生生於1847年。也就是說,愛迪生7歲時,闌尾炎手術還沒有誕生呢。
人教版《語文》五年級上冊《地震中的父與子》:1989年,美國洛杉機發生大地震,30萬人在不到4分鐘的時間裡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傷害。在混亂中,一位年輕的父親安頓好受傷的妻子,沖向他7歲的兒子的學校。那個昔日充滿孩子們歡聲笑語的漂亮的三層教室樓,已變成一片廢墟……“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佈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挖到第38小時,他突然聽見瓦礫堆底下傳出孩子的聲音。”這次地震,能查到的歷史記載是:1989年,美國洛杉磯沒有發生地震。1994年1月17日,當地時間淩晨4點31分,美國洛杉磯發生6.6級地震,造成62人死亡,9000多人受傷——淩晨4點多,教學樓裡會有學生嗎?還有,一位父親竟然徒手挖廢墟38小時,這是什麼樣的超人?
人教版《語文》五年級下冊《長城磚》:一位宇航員神采飛揚地說,“我在太空船上,從天外觀察我們的星球,用肉眼辨認出兩個工程:一個是荷蘭的圍海大堤,另一個就是中國的萬裏長城!”事實上,長城平均寬度不足10米,如果不考慮到大氣層、雲層等客觀因素的影響,要從月球上看到長城,相當於在2688米外看到一根頭髮絲,這可能嗎?
筆者執教高中語文,《勸學》一直是傳統名篇,文中說:“(蟹)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筆者抓過蟹、鱔等,知道蟹是會挖洞的,善於挖洞的不是如今很有名的大閘蟹,而是個頭較小的蟛蜞,不少人也稱之為螃蟹,這種蟹的洞在近水處,扁而糙。而鱔魚洞多在水田中,沒在水下,圓而滑。蛇則多利用天然縫隙,也未必藏身在水邊。荀子有關螃蟹寄身於蛇鱔之穴的認識,顯然有誤,這也許跟那時的大知識份子脫離勞動實踐有關。
中小學教材中的“不嚴謹”,將長期影響受教育者,而我們的教材卻從未指出過這類謬誤,這是不應該的。文學家虛構,讀者信以為真,未必有害,甚至有益。歐·亨利的《最後一片葉子》中,一片假葉子騙了病人,也救了病人,可謂“假也有益”,但政客如此,可能就是災難。當年,日本政客畫了“大東亞共存共榮”的大餅,國內民眾信了,支持戰爭,給世界造成了多大災難?
我們可以不崇高,可以不天真,甚至可以不快樂,但不能虛假,不能讓輕信鎖定大腦,讓盲從成為自覺。無論是讀書,還是做人,記住陶行知的話吧:“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最新生活新聞
-
臺南市114年農民節表彰大會 黃偉哲肯定158位農業模範 共創農業新高峰
(16 分鐘前) -
「透明晶質獎」專題講座 竹市代理市長邱臣遠:廉能宜居新竹城,行政透明揚善治
(21 分鐘前) -
臺南市政府預告「無人常駐服務公眾使用場所應設遮斷設備」強化公共安全
(22 分鐘前) -
廉能宜居新竹城、行政透明揚善治 竹市府舉辦「透明晶質獎」專題講座
(25 分鐘前) -
台灣17goit一起公益協會捐贈民生物資
(28 分鐘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