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
( --° / --° )
氣象
2025-04-16 | 台灣好報

科博館《自然藝想》觀察標本與模型交織的大千世界

科博館《自然藝想》觀察標本與模型交織的大千世界

【記者 廖美雅/台中 報導】公仔模型蒐集風氣正夯,自然科學博物館與臺灣大學生命科學院動物博物館聯合策劃新特展《自然藝想》,今(16)日舉辦開幕記者會,展出逾40件栩栩如生的生物標本及模型,讓觀展民眾探索人類如何透過「觀察、測量、建模」理解複雜的自然,感受科學的縝密與藝術的創意,動物迷、模型愛好者可來一探究竟。特展自即日起至2026年3月1日於科博館第三特展室展出。


科博館《自然藝想》觀察標本與模型交織的大千世界
▲科博館長黃文山開幕致詞。

科博館長黃文山表示,《自然藝想》特展是一場科學與藝術的跨界對話,透過標本與模型的錯置,突顯「蒐藏」的深度與廣度、「科學研究」的意義與價值,並藉由展示呈現在大眾眼前,引領觀眾多元思考,進而實踐科學共學,體現博物館作為知識轉譯與公共溝通平台的重要角色。

臺灣大學生命科學院動物博物館技師郭偉望代表館長郭典翰出席致詞表示,現今針對教學需求製作的實體模型較為少見,但「模型」的概念早已延伸到研究模式生物、電腦模擬等面向,成為人們理解、預測自然現象的重要工具。


科博館《自然藝想》觀察標本與模型交織的大千世界
▲鬼鼠(Bandicota indica)標本,原是是臺灣最大鼠類,曾廣泛分布臺灣低海拔荒野農田,原是害鼠隨著生態環境改變,如今成為須受保護的物種。

值得一提的是,「有『模』有樣」單元展出8隻珍貴鬼鼠(Bandicota indica)標本,由日本教授青木文一郎在1934-1935年間採集製成。鬼鼠是臺灣最大鼠類,曾廣泛分布臺灣低海拔荒野農田,因啃食作物被視為害鼠;隨著生態環境改變,如今鬼鼠成為須受保護的物種。這批近百年的棍棒標本不僅展現早期標本製作技術,也見證臺灣百年生態環境的變遷,深具意義。


科博館《自然藝想》觀察標本與模型交織的大千世界
▲策展人蔡孟穎說明,《自然藝想》展出多件原型師打造的恐龍模型,例如:禽龍、亞伯達角龍、厚頭龍等,展現原型師手下的想像與真實;在「自然的『模』樣」單元中,觀眾還能一窺1比20的暴龍頭部模型製作流程,認識模型從平面圖像轉化成立體結構的關鍵歷程。

《自然藝想》展區由5面落地窗型展櫃組成,劃分成獨立卻又相互串聯的主題單元:「『模』索真實」、「標準『模』範」、「有『模』有樣」、「『模』擬自然」、「模樣千萬變」、「自然的『模』樣」,分別展示不同媒材的典藏標本與藝術創作。


科博館《自然藝想》觀察標本與模型交織的大千世界
▲暴龍頭部模型製作流程。
科博館《自然藝想》觀察標本與模型交織的大千世界
▲型從平面圖像轉化成立體結構的關鍵歷程。

今日開幕式由拍拍手工作室帶來「猩猩與好朋友」迷你劇坊,以紅毛猩猩、紅鶴、犀牛等饒富童趣的戲偶,生動呈現熱帶雨林動物面臨的困境,除呼應特展核心與應用,也引導觀者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展覽期間,策展團隊規劃6場「猩猩與好朋友」迷你劇坊快閃活動,邀大小朋友一起感受戲劇結合手偶的魅力,4月27日、5月18日、6月15日下午13:00、15:00各有1場在陽光過道演出,觀眾入館即可現場參加。(照片/記者廖美雅拍攝)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