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與多元:政治教育進入校園的反思與啟示/魯云湘

魯云湘(國際事務研究者)
中華民國國民政府,自民國38年遷移臺灣至今,其校園政治教育從戒嚴時期到今天,歷經黨國意識形態主導、民主化萌芽、本土化改革、12年國教推動與素養導向等,推動教育改革演進的五大階段,但政治在校園中仍然存在,這是不可否認的現象。畢竟讓學生在校園中了解政治,有助於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社會責任感以及參與公共事務的意識。
況且,校園生活提供一個相對安全的環境,讓學生可以以非對抗的方式討論議題、了解多元觀點,並學習如何理性地表達自己的意見。但也需要注意引導學生,避免偏激立場或受政治利益影響。因此,本文將探討政治進入校園對學生思想發展的利弊,並結合「教育應提供充分資訊、培養獨立思考」的觀點,提出制度與教學層面的建議,以期在民主自由與法治社會進程中,實現理性、多元且尊重差異的校園政治教育。
誠如前述,要深入了解校園政治教育的現況及未來發展,回顧其歷史演進脈絡顯得尤為重要。因此,以下五個階段,可初步了解教育改革的演進歷程:
一、民國60–70年(1971–1981):黨國意識形態主導。在戒嚴體制下,道德教育被視為「愛國」與「反共」的主要管道,國民小學教材以三民主義與反共意識形態,深植道德課程之中,學生需熟記黨國核心價值,批判思維隨之缺席 。且當時政府對教科書實施嚴格把關,所有教材皆須通過中央審定,以維護「中國中心」的統一敘事。
二、民國70–80年(1981–1991):教育自由化萌芽。隨民主化浪潮興起,1980年代末教育改革成為社會關注議題,1990年教育部啟動九年一貫課程改革前期規劃,強調能力導向與跨領域學習,為後續培養學生獨立判斷奠定基礎 。再者,當時的學者也開始探討,是否將批判教育理論引入品格與道德教育中,為後續本土化鋪墊理論基礎。
三、民國80–90年(1991–2001):本土化與課綱改革。民國86年(1997年),《認識臺灣》三冊教科書開始在國中實施,首次將臺灣歷史、地理、社會文化獨立呈現,挑戰「中國中心」敘事,同時在公民課程中加入法律常識與媒體識讀,增進學生對公共議題的認識 ,並培養其的初步理解能力。
四、民國90–100年(2001–2011):12年國教與課綱爭議。民國93年(2004年)「高中課程綱要微調案」將臺灣史與中國史分置,當時的媒體更以「聯手共黨消滅中華民國」等標題批評政策,引起去臺灣化與課綱政治中立性的激烈辯論;民國96年(2007年)行政院核定新12年國教方案,正式將素養導向與公民意識培養納入政策核心,為將來全面實施奠定制度基礎。
五、民國100年至今(2011–2025):公民素養與多元討論。12年國教於民國103年(2014年)全面實施,教育部將「科技資訊與媒體素養」列為核心素養,推動「辨識假新聞」等課程成為必修項目,以強化學生的媒體識讀能力,並首創「辨識假新聞」教學單元;同年的太陽花學運至104年(2015年)「反黑箱課綱運動」期間,大學生佔領立法院事件成為公民教育的活教材,促使高中與大學增設社會運動與公共議題探究課程。
在此基礎上,高知識僅能反映學生掌握基本公民資訊,卻無法代表其具備常識或邏輯思考能力。要真正提升公民素養,課綱與評量應融入批判思考、情境應用及跨文化溝通訓練,才能將被灌輸的知識,轉化為具體的理性判斷與行動力。反觀在民主社會中,政治教育是形塑公民素養的重要環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指出,全球公民教育能促進跨文化理解與社會責任感。教育應引導學生批判性地面對議題,而非單向灌輸。
此外,教師的個人立場常左右課堂呈現,若缺乏中立監督,容易導致偏頗教材與強迫同化,可能弱化學生獨立思考能力。根據《教育基本法》第 6 條,教育應本中立原則,學校及主管教育行政機關,不得為特定政治團體從事宣傳或活動,亦不得強迫師生參加任何政治團體或活動;教育部《校外人士協助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學或活動注意事項》第 7 點明訂,校外人士協助教學或活動時,不得為特定政治團體或政見宣傳;《公務人員行政中立法》亦規範,公務人員不得為支持或反對政黨或候選人辦理任何宣傳活動,以維護行政中立 ;此外,依《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第 52 條,進一步禁止政黨或任何人於學校場所懸掛、張貼或豎立與選舉、罷免相關之廣告物,違者應由校方制止並移請選務或警政機關處理,以確保校園作為非政黨宣傳場域的潔淨與公正。
在前述的法制保障基礎上,更需要進一步探討具體的改革措施,以完善教育實踐。首先,由教育部制定並細化「教師政治中立守則」,明確資訊提供與價值評析的界限,並將其納入師資培訓,確保教學過程中立與專業;其次,在公民與歷史課程中,融入跨黨派與跨意識形態的文本與案例,促進學生多元化比較與自主判斷能力;同時,透過辯論賽和專題研究,培養理性討論文化,避免不必要的攻擊性言詞;最後,建立定期外部評鑑機制,邀請家長代表與第三方機構參與,對公民教育的成效與中立性進行監督與優化。
此外,可透過影片、故事或遊戲認識氣候變遷、人權與文化多樣性,參加語言交換或異國文化節,體驗不同國家的生活習俗,或是參與姊妹校計畫與線上互動結識外國朋友,並在課堂上分享國際趣聞與大事,幫助學生增進跨文化溝通能力、理解全球議題與關注世界時事。這樣的方式簡單且貼近日常,讓一般學生也能輕鬆擁有國際視野。以上建議,或許可形成結構較為完善的政治教育框架,以平衡多方需求與學生的學習成效,並建立學生具備國際觀點。
綜合前述的歷史回顧與改革建議,不難看出校園政治教育的未來走向,從黨國統治到民主素養,無不映照社會轉型的痕跡。政治進入校園,是一條通往成熟公民社會的必經之路,但唯有在明確法制保障、多元中立的課綱設計與教師專業素養並重下,才能真正培養出,具備獨立思考能力與理性判斷的未來公民,將「理性之光」擴散成大多數人的自覺與共識。儘管我們期許,教育能培養出具備獨立思考能力的公民,但在現實是,社會仍需要一批服務經濟發展的人力資源。因此,這兩者仍是教育要面對本質上的最大難題。(圖片翻攝示意圖)
最新生活新聞
-
統一企業慈善基金會關懷偏鄉 邀早療親子參加母親節公益
(5 小時前) -
科技領袖齊聚南臺科大 齊繪臺灣高科技×高教未來藍圖
(5 小時前) -
全中運盛大開幕 黃偉哲率市府團隊全力籌辦
(5 小時前) -
2025/04/19 空氣品質說明(22:00)
(5 小時前) -
林孝信基金會推動 冠軍級韓團Zenith人聲樂團前進宜蘭開唱
(6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