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
( --° / --° )
氣象
2025-04-21 | 台灣好報

西門町電影街故事未散場 北市圖典藏4000張老照片紀錄臺北印象

西門町電影街故事未散場 北市圖典藏4000張老照片紀錄臺北印象

【記者 林禾/臺北 報導】臺北市立圖書館自2007年起辦理「臺北市老照片」徵選活動,邀請市民與遊客透過影像回顧城市發展與生活記憶。為讓這些珍貴作品重現大眾眼前,北市圖透過「老照片說故事」專題,深入介紹照片背後的歷史與文化背景。民眾可至「北市圖數位典藏系統」瀏覽,目前已典藏超過4,400件作品,讓讀者一同走入臺北記憶。本次將焦點放在影視文化重鎮—西門町,重溫這座城市劇場的百年變遷。


西門町電影街故事未散場 北市圖典藏4000張老照片紀錄臺北印象
▲中華商場與西門町。(由民眾提供)

臺北城築成後,城內發展迅速,1880年開闢「西門街」、不久後拓成的「石坊街」,皆見證著西門外地區從邊陲走向繁榮的過程。1885年,臺灣首任巡撫劉銘傳創設興市公司,闢建「新起街」,貫穿西門至艋舺祖師廟,讓原本被視為荒僻之地的西門,逐漸成為連結政務與民間的交通要道。後至日治時期,日本人以城內為軍政中心,西門町則逐漸轉變為日人休閒娛樂的重鎮,1897年,日本人於西門町蓋了臺灣第一座劇場「浪花座」、後又為推廣新時代思想建成「臺北座」等等,開始西門町影視發展的第一步。西門町電影事業的黃金時期在1970到1980年代間,街邊海報色彩斑斕,建築像是被一張張海報拼湊而成,戲院門口總是排滿人。即使下雨天,大家還是撐著傘等待入場,人們站在街頭等待的景像,和電影一樣,成了西門町的一部分。這些畫面,如今僅存於老照片中,卻依舊歷歷在目。


西門町電影街故事未散場 北市圖典藏4000張老照片紀錄臺北印象
▲西門町夜景。(由民眾提供)

在西門町一牆之隔的中華路,是臺北繁華世代的另一頁——中華商場。八棟長條三層樓建築從忠棟延伸至平棟,當時是1961年臺北最熱鬧的市井廊道之一。樓上住人、樓下做生意,霓虹燈光照亮夜晚,與西門町相映成輝。兩處燈火交錯的轉角,是許多臺北人青春的記憶。然而1992年,隨著都市計畫與捷運工程推進,中華商場走入歷史,熱鬧聲響戛然而止,只留下老臺北人口中的一聲嘆息。對比之下,相鄰的西門町卻沒有退場。1999年捷運通車、徒步區啟用,紅樓重開、文創進駐,西門町再次煥發生機。走過西寧南路與成都路交會口,街頭藝人演出、食攤熱氣蒸騰,依然是熟悉的場景,只是時代變了,故事還在演。

西門町是一座城市的舞台,也是臺北記憶的收音機。當中華商場成為歷史照片裡的背影,西門町卻仍然燈火通明,演著屬於這座城市的新一幕。而我們從未真正離席,只是換了一個時代,仍坐在觀眾席上觀看著。無論天氣如何濕冷,無論春冬的夜有多長,西寧南路總能見到聚集的人潮。白煙在群中飄散,燈光映照下的新一代年輕歲月,當年電影街下雨時的那一排傘影,彷彿從未散場。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