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郎擔子/夏俊山

夏俊山
童年時的鄉村,購物很不方便,貨郎一來,我和小夥伴們會高興得連蹦帶跳,直奔過去。
貨郎多數是中年或老年男人,一根扁擔挑著兩隻竹編或柳編的籮筐,前頭的一隻籮筐上面擱著一隻扁而方的貨櫃,上面罩著玻璃,玻璃下分隔成許多小方格,陳列著髮卡、木梳、線團、頂針、縫衣針、鬆緊帶、頭繩、皮筋、拉鍊、扣子、小圓鏡、玻璃球、帶氣球的響哨等零零碎碎的物件,另一頭的籮筐下是換來的破爛,上面則擱著一塊的或方或圓的木盤,木盤裡面擱了一隻麥芽糖餅,糖餅直徑一尺多,厚約一寸。可能是為了防粘,糖餅上面撒了一層不知什麼原料的白粉。
貨郎每賣一小塊糖,都用一塊刀形的單邊有刃的鐵片,沿著糖餅的邊沿用小榔頭往下快速一敲。大家管這動作叫”斫”,因此麥芽糖習慣上也叫“斫糖“。這又甜又韌的“斫糖”,放進嘴裡,一咬一拉能看到長長的絲。在那貧窮的歲月裡,這對鄉村孩子極有誘感力,以至於大家都把“貨郎”乾脆叫做“換糖的”。
孩子們眼中,可以跟“換糖的”換美食的東西挺多。聽聽“換糖的”的是怎麼吆喝吧:“雞毛、鴨毛、頭髮窩兒,換糖換針換線啦!”“有廢鐵、舊鞋子、破布、舊塑膠,牙膏殼,都好換囉!”貨郎吆喝幾聲,便搖動手中的撥浪鼓發出“撲通撲通”的聲音。聽到撥浪鼓聲,一些老人、婦女就會停下手頭的活兒,翻出家中無法再穿的舊鞋子、舊塑膠製品、舊菜刀之類的廢品,已經雞毛、鴨毛等,三三兩兩地圍著貨郎擔,你要一包針,她要一筒線,或者是一個髮夾、幾粒鈕扣。最細心的是老奶奶,平時梳頭把那掉落的頭髮都收攏成一團,用一塊破紙包起來,塞在土牆的裂縫裡,貨郎擔來了,正好換兩根縫衣針。
貨郎為人和氣,從不斤斤計較,他在貨櫃邊沿刻好了尺寸,大姑娘小媳婦要買”牛筋”(一種紮頭髮的塑膠繩,“文革”中曾廣泛地用來編織”語錄袋”),做布鞋的鬆緊帶都是利用貨櫃邊沿丈量的。至於早就惦記著”斫糖”的孩子,屋裡屋外團團轉,終於找到一些壞膠鞋、廢鐵塊、雞黃皮(中藥名雞內金)、牙膏殼之類的東西,興沖沖地拿去交給貨郎。貨郎戴一頂半舊不新的麥秸草帽,穿著對襟布衫,腳上是大針腳方口鞋,接過東西並不匆忙塞進籮筐,而是在手裡掂量掂量,然後便用小榔頭敲打鐵片製作的“刀”,“斫”下一塊糖給他們。
二牛用廢品換斫糖的“經驗”最足,廢品作價後,他的一雙鬥雞眼便盯著斫糖的鐵片刀,一邊咽著口水,一邊喉結上下滑動。隨著“叮”地一聲響,鐵片下,一塊糖切出來了。這是幸福來臨的時刻,只見二牛把又黑又髒的手在衣服上擦了擦,趕忙伸手去拿斫糖,他連鐵板上的糖末渣子也沒剩下……
糖被二牛捏在手上,大家又合夥起哄:“太少了,再加一點、再加一點!”“換糖的”拗不過,當真又”斫”下一小粒糖來。二牛還不肯消停,站在貨郎擔子前繼續要,“換糖的”像切金磚,又”斫”下更小的一粒,二牛得意地塞進嘴裡,仿佛憑空發了筆洋財……
東西換得差不多了,籮筐已經裝滿了廢舊,貨郎又挑起擔子,拿起裝了木柄的撥浪鼓,向村外走去。走幾步,不扶扁擔的那只手便舉起撥浪鼓搖一搖。拔浪鼓的兩邊分別系了幾寸長的細麻繩,繩頭有一粒小珠子。隨著撥浪鼓的搖動,兩顆小珠子便打在鼓兩邊的蒙皮上,發出“卜咚、卜咚”的響聲。貨郎漸漸遠去,拔浪鼓的聲音也越來越低,直至消失在村外。
有人說,我們不能只看到眼前的東西,必須朝更遠處去看。貨郎擔子是什麼時候開始出現的呢?金代無名氏的《貨郎擔》詩雲:“鞀鼓街頭搖丁東,無須竭力叫賣聲。莫道雙肩難負重,乾坤盡在一擔中。”南宋時有一畫作《貨郎圖》,傳到清代,貨郎的形象竟然受到乾隆皇帝喜愛,在畫上題詩曰:“肩挑重擔哪辭疲,奪攘兒童勞護持。莫笑貨郎癡已甚,世人誰不似其癡。”詩雖然寫得不咋的,但皇帝關注到貨郎這一職業,到也難得。中國古典名著《水滸傳》寫了賣炊餅的武大郎,也寫了貨郎:“你既然裝做貨郎擔兒,你且唱個山東《貨郎轉調歌》與我眾人聽。” (第七十四回)可見,貨郎擔子的歷史十分悠久。
老行當裡有中國人祖祖輩輩的集體記憶,流淌著傳統文化的基因,而歲月的腳步從來不會停下,如今,貨郎擔子已經淡出了我們的視野。人們購物,除了老年人習慣去超市,年輕一代有不少人已經熱衷於網購。記憶深處的貨郎啊,現代化超市裏有你的兒女嗎?
最新生活新聞
-
-
全球健康專家被指定為2025年Aster守護者全球護理獎評審,該獎項將於杜拜頒發
(26 分鐘前) -
金警聯防 凱基人壽與刑事警察局簽署防詐MOU
(26 分鐘前) -
歐洲智慧能源展:重磅推出雙向充電特展,助推能源轉型加速前行
(26 分鐘前) -
2025嘻哈大賞決賽週末免費入園 音樂×市集×美食一次享
(27 分鐘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