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
( --° / --° )
氣象
2025-04-22 | 台灣好報

半馬競速:透視人形機器人的軍事潛力/蔡元鴻

半馬競速:透視人形機器人的軍事潛力/蔡元鴻

蔡元鴻(軍事科技觀察家)

2025年4月19日,北京首屆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賽事,由「天工Ultra」的奪冠。或許,在一般人眼中,這不過又是一場機器人比賽,趣味十足。但明眼人可不是這麼看的,從半馬賽程中,可測試人形機器人在長距離行走下的耐久力,以及複雜環境下的自主運動能力;可為日後軍事應用發展,朝向感知、決策、能量管理與倫理法規等多維度領域,做更深入的優化與驗證。

「天工Ultra」,由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研發,是首屆與人類選手並行的21.1公里半馬賽事中的焦點。它以2小時40分42秒的成績率先衝線,成為全球首個完賽並奪冠的人形機器人。儘管完賽時間遠不及人類組冠軍的1小時2分36秒,但其高度的穩定性和耐力,展現在長距離運動中,透過電池置換、多次跌倒後自我調整步態,以及熱管理優化的技術進步。賽事中,機器人團隊利用專業運動員數據訓練步幅與節奏,並設置專用賽道與電池補給站,將硬件耐久與算法精準結合,突破連續奔跑的續航極限。

誠如前述,從這場半馬賽事中,獲得的各項測試數據及,日後亦可為軍事實戰測試,提供寶貴經驗。諸如,將配備多光譜攝影機與毫米波雷達的人形機器人,可在敵後城鎮、叢林與險峻地形中,執行長距離偵察,將士兵暴露風險降到最低。其次,DARPA的Legged Squad Support System(LS3)曾在多個基地測試中,證明半自律四足機器人可攜帶400磅(約181公斤)負重穿越崎嶇地形,為地面部隊提供可靠的補給支援。類比此一能力,人形平台若能在奔跑中維持高效負載,將可在人員稀少、交通受限的戰區,運送急救物資或協助傷員撤離。再者,在臨時掩體構築、路障拆除或排爆任務中,配備機械臂與起重裝置的人形機器人,可在核生化等高風險環境中,替代人員執行結構作業,減少士兵暴露時間並提高任務速度。

但要達到前述的三點,仍有必要的核心技術需要突破。本文列舉以下三點作為參考:
1、環境感知與動態避障。必須融合視覺、雷達與慣性傳感,實現高速奔跑中,對障礙的即時識別與路徑規劃;DARPA於2012年機器人挑戰賽中,即展示了對斜坡、階梯等複雜場景的基本適應,但雙足人形機器人,勢必在戰場級動態環境仍需升級。

2、能源與續航管理。長距離、高負載運行,對電池能量密度和散熱結構提出極高要求;若因引擎噪音與過熱等問題無法解決,或將無法運用於實戰,因此全電動設計與新型燃料電池,將會是爾後的研改方向。

3、自主決策與隊形協同合作。作戰中需要低時延的通訊網絡,並在中斷情況下能維持分散式任務協調;此外,深度強化學習與學習,可使機群在實地環境中快速優化行動策略,實現「人控機、機輔人」的混合作戰模式。

想當然爾,日後人形機器人若被賦予攻擊功能,必然將列入LAWS(Lethal Autonomous Weapons System)的國際法規範探討,加上其「開火決策」必須納入嚴格人類監控,才能符合《日內瓦公約》等國際人道法要求,杜絕自動化殺傷的「黑箱風險」。同時,明確機器人物理標識、敵我識別與操作規範,才能在戰場上劃清責任界限,防止道德與法律責任的攤派混淆。

通過半馬賽事的成功示範,以及結合DARPA等機構多年的軍事測試經驗,人形機器人的技術進步,已顯現出向軍事實戰場景過渡的潛力。隨著AI算法與硬體設備的不斷革新,人形機器人將從「實驗演示」邁向「半自主作戰單元」,在巡邏、快速反應、工兵與救援等多個領域,替代或輔助人力,因此推動相關倫理與法律框架的完善,才能確保新技術助力人類安全,而非加劇戰亂風險。(照片翻攝畫面)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