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4°
( 27° / 22° )
氣象
2025-04-27 | 台灣好報

讀書邁向希望的未來/張勇

讀書邁向希望的未來/張勇

張勇

剛開始很單純的讀書動機就是擺脫原有的生活環境。出人意外的是,最初那個對學校極為恐懼的我,竟然完成了小學、中學、大學和研究生學業,然後教書育人、再繼續深造,一路生花,讀書竟然成為情有獨鐘的一種生活方式——詩意化的棲居。

在我看來,讀書是邁向希望的未來,一點一點地完成自我蛻變、自我完善和自我塑造。求學讀書,教書育人,內刊編輯、新聞媒體,報紙雜誌撰稿人……讀書成為人生最為長久的陪伴,這和自己的農村家庭出身背景形成了巨大的落差。回顧起來,最初的入學則充滿了戲劇性,回想起當初父母手把手教會的那個“鴨娃二”,那歪歪扭扭的字跡仿佛帶著嘲諷,讓我緊張得心跳如鼓,恨不能找條地縫躲藏起來。

還好有奶奶撐腰,讓我多多少少緩解了入學時的恐懼感、掙扎感。學校坐落在離家不遠的村東頭,正好位於兩個村的中間地帶,學校被一條環繞的溝渠擁抱入懷,像個調皮搗蛋戲水的孩子,蕩蕩悠悠。至今還記得放學後在溝渠裏捉蝦摸魚、鉤菱角、捉青蛙的童年時光。上課時,我總忍不住偷偷看奶奶,生怕她悄悄離開——她是我初入學時全部的心理依賴與底氣。回想起來,那小手緊抓奶奶衣襟不肯鬆開的模樣、神態,仍清晰如昨。

大約1979,或許是1980年的入學時光,奶奶褪色的家紡粗布衣服是我躲藏的最佳場所,她粗糙的手掌始終牽著我,直到那些歪斜的拼音字母,在惴惴不安中漸漸舒展成會唱歌的小鳥——這便是我讀書的開端,一場始於讀書的怯懦浪漫拉開帷幕。

讀書是一次學習經驗交流發言,記得有次考試級段第一,得到班主任老師的極大認可,讓我在全校表彰會上作為代表做關於學習經驗的交流發言;讀書是一次生動的作文範文課,記得有一次自己的作文被語文老師當作範文讓同學們學習,那就更別提多高興了;讀書是一次課外閱讀體驗,偶爾忙裏偷閒寫幾句朦朧的詩歌,暫離物理力學分析的”困境”,對異性朦朦朧朧的愛慕……所有這些,共同構成了青春裏最懵懂的記憶。

多次高考的折戟沉沙,消磨多少學子志氣,備受煎熬的我最終迎來了我仰慕已久的心儀大學。校園裏梧桐樹的林蔭道,散發著樹木欣欣向榮的氣象;圖書館裏的雜誌圖書,帶著誘人的墨香,一種對未來的憧憬油然而生;當“學高為師,身正為範”的教誨還未真正理解時,我又戰戰兢兢走上三尺講臺,這無疑於奶奶牽著手送我入學時恍恍惚惚的那一幕又重現了,進也不是、退也不是,唯有砥礪向前行的信念支撐著,不斷踐行著不變的初心。

十五載教學生涯,我帶學生在《赤壁賦》裏打撈月光;三年攻讀研究生,小孩上初中,正是需要陪伴的日子,我缺席了,缺憾永遠地留下了;南陽打拼的日日夜夜,困頓的時候,可能連一塊錢的公車費都沒有,讀書也是在與命運對賭。

與命運對賭的同時,讀書也會重塑自我。2009年,從蘭州大學調劑到寧夏大學,考研的執念如未完成的十四行詩,在午夜叩擊心扉。當調劑通知成功的消息從賀蘭山麓飛來時,窗外的柳絮正簌簌落在一所鄉鎮的高中校園裏——原來,堅持本身就是最恢宏的敘事。再回首,已是物是人非,對學歷的追求已褪成泛黃的書簽。

重返大學,是不變的追求;讀書,已演化為永恆的初心。我追隨沈從文的創作歷程:他曾在生存邊緣掙扎,幾乎活不下去時,鬱達夫留下的五塊錢成了他堅持的支點,讓他在黎明前的黑暗中窺見微光,照亮文學之路。當研究沈從文的首篇論文發表於《寧夏大學學報》並被人大複印報刊資料全文轉載時,我終於長出一口氣。

今夜,臺燈在書脊上流淌成河,讀書早已改變我的生活態度與人生軌跡,當電腦游標在待發的論文稿上閃爍時,忽然想起那個緊攥奶奶衣角的孩子,他恐懼的眼神已化作漫天星斗,每個文字都在深藍的天幕上燃燒。這或許就是讀書最動人的隱喻:我們終其一生都在攀登由書籍壘砌的階梯,每一步,都邁向希望的未來。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