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朝聯合作戰:跨語言與文化整合的戰場障礙/蔡元鴻

蔡元鴻(軍武科技觀察家)
在當今戰爭與武裝衝突中,跨國部隊聯合作戰愈發普遍。近期朝鮮公開承認出兵援助俄羅斯,並在庫斯克前線參與混編作戰。由於俄朝雙方分別屬於斯拉夫語系與高麗語系,語言不通與指揮體系差異可能引發指令延誤、誤解,甚至友軍誤擊等險情。為此,兩軍必須打造一個多層次、全方位的聯合作戰網路,才能在極端環境下,確保運作高效、降低風險。接下來,我們從文化差異、橫向與縱向協調、技術支援以及實戰演練等方面,剖析其應對策略。
在展開具體協調方案之前,必須先洞悉俄朝兩軍的深層文化與體制特性:俄羅斯:承襲悠久的體制傳統,重視榮譽感與軍事儀式,其指揮體系權力高度集中,並賦予歷史紀念與部隊凝聚力極高的份量;朝鮮:以「先軍政治」與主體思想為指導,軍隊在國家中享有最高優先地位,並由政治委員強化意識形態統一與嚴格資訊管控。在此環境背景下,後續協調工作,必須兼顧俄方對集中指揮的依賴,及朝方對政治監控的需求,才能使混編部隊在文化融合中,保持高效行動力。
一、橫向協調:打造溝通橋樑
為促進營級、連級及旅級單位間無縫合作,選派精通雙方語言與文化的聯絡官成為關鍵。這些專業人士不僅是軍事知識的載體,更是戰場上即時傳遞命令與態勢資訊的“ 翻譯員 ”,確保各項指令在跨語系與文化間正確傳遞,避免因誤解產生行動偏差。
此外,參考北約「聯合任務網路」(FMN)平臺的概念,俄朝部隊或將建立一套加密資訊共享系統,其中內嵌自動翻譯與跨語種通訊功能,使各指揮所能即時掌握前沿動態。而美軍「任務夥伴套件」(MPK)的語音翻譯、位置共享與安全協同功能亦值得借鑑。透過引入類似北約APP-6A聯合作戰符號標準的統一圖示,部隊可用符號迅速解讀作戰意圖,減少口頭說明所帶來的繁瑣與潛在誤差。
二、縱向協調:建構嚴謹指揮鏈
在指揮鏈上下的協調中,傳統的「質詢–回應」機制仍然簡單而有效。前線哨兵每日更新口令,所有進近人員必須以正確回覆通過,以防敵方利用過期資訊滲透。同時,在火力支援或部隊移動前,執行「三次呼叫、三次回應」程序,只有在反覆確認無誤後才進行下一步動作,可大幅降低誤擊風險。
借鑒北約STANAG 6001標準,不少國家指揮官與幕僚已具備基本的跨語言溝通能力。因此,配備多語種「作戰術語庫」供快速查閱,並將所有作戰計畫與後勤文件同時提供俄文、朝文及中文版本,再加上嵌入電子指揮系統的多語言搜尋功能,能夠進一步保證各級指令清晰無誤。
三、敵我識別輔助技術
在混合作戰中,敵我識別至關重要。採用「敵我識別」(IFF)系統,通過加密雷達或紅外訊號確認目標身份,可有效避免誤擊。同時,士兵與車輛應配備高對比度的識別標誌,在夜視或熱成像設備下依然清晰可辨,進一步增強現場識別的可靠性。
此外,在前線哨點和補給站部署掌/指紋、虹膜及臉部辨識技術,連接後方資料庫,能快速驗證人員身份,杜絕敵方冒充;在裝甲運輸車輛上安裝「戰鬥識別面板」(CIP),利用低熱輻射材料在熱成像儀中形成獨特圖像,從而降低夜戰中誤擊的風險,全面提升部隊行動安全。
但無論技術與流程如何完善,唯有透過模擬實戰,才能檢驗聯合作戰機制的成效。俄朝部隊可藉由小規模混編演習,創建接近真實的戰場環境,不斷發現問題、優化流程,並讓士兵熟練掌握各項操作細節。這一過程既是檢驗平台,也是未來大規模作戰前的重要準備。
綜合上述多層次的協調方案,若俄朝混編部隊朝此方向改善,有望克服語言與文化隔閡帶來的考驗,從而提升戰術靈活性與整體戰線推進效率。專業聯絡官、技術與科技的支援及縱橫協調機制的整合,不僅有利於實現精準指令傳遞,也為降低誤擊風險提供多重保障。定期演習與實戰檢驗,將成為完善該合作體系的必要步驟,最終推動雙方在庫斯克前線的典範。(照片示意圖翻攝畫面)
最新生活新聞
-
-
金門老兵張煜昌舊地重遊盡微薄之力 關懷地區榮民
(34 分鐘前) -
南應大林宏澤教授獲聘台灣美術院院士!視傳系全體師生同賀
(34 分鐘前) -
「極東之光,歷九彌新」 三貂角燈塔迎向點燈90週年
(45 分鐘前) -
江和樹搶功揭發賣狗肉 動保協會:害主嫌跑光
(2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