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5°
( 26° / 25° )
氣象
2025-05-05 | 台灣好報

小時候與書的故事/劉光軍

小時候與書的故事/劉光軍

劉光軍

也許你永遠體會不到,步行四十餘裏就只為能到城鎮新華書店去看書是一種什麼感覺。而我那時候只不過才 11 歲。

那一天,我和村裏的一個玩伴說好,一起到離家四十餘裏的褡褳鎮去看書。為什麼不說是去買書,而說去看書呢?就因為我們的兜裏比我們的臉還乾淨。我們沒有一分錢。所以,我們根本買不起書,雖然那個時候的書一本只要幾毛錢。買不起書,可我偏偏生來就喜歡看書。別看識字不多,卻總喜歡磕磕絆絆地去閱讀。去閱讀我所有能找得到的書。說起來你也許不相信,就連繁體字的“老書”,也是在那時候讀的,雖然有很多的字不認識,但是我有辦法,靠著聯繫上下詞句的意思,硬是能夠蒙對它們的讀音。

當我們費盡千辛萬苦來到書店門前的時候,顧不上自己早已經腿軟腳疼,也顧不上急著趕路帶來的口乾舌燥。便一陣風兒似的跑進店裏,沿著那擺滿各種書籍的玻璃櫃檯踮著腳尖,從頭到尾,貪婪地看著櫃檯裏和書架上那琳琅滿目的書籍,一本一本過目,生怕漏掉一本。恨不得這些書一下子都變成我自己的,可以隨便看,隨便讀,真的那樣,那該有多過癮啊!心裏想著美事,眼睛卻一刻也沒有離開過書架!就這樣,慢慢地移動著腳步,一本一本地流覽著書的名字,還不時貪婪地咽一下口水。這會兒書店裏沒有人買書,偌大的店裏就我們兩個。售貨員看到我們,就走過來問我們想買什麼書,我的同伴就要了一本小說,書名忘記了,只記得是一本小說。拿到書後,我們倆就迫不及待地翻看起來,越看越喜歡。

這時候,又有別的人進來了,售貨員就走過去招呼了。售貨員是個女的,大概四十歲左右的樣子。留著齊耳短髮,很和藹,看著就很舒服。過了一會兒,那個人買了書走了,店裏又只剩下我們兩個和售貨員了。不知道為什麼,她也沒有再走過來,只是在那裏整理著書架上的書。我們倆就安靜的在那裏翻著書。就這樣過了一段時間,看到她還是沒有走過來的意思。這時候,我的同伴就動起了歪心思,拿著書嘗試著慢慢地往門外走,售貨員轉過身看了我們一眼,又轉身低頭繼續整理她的書架了。當我們走出書店的時候,她還是沒有任何動靜。於是,我們兩個就慌忙地往鎮外面跑了起來,一邊跑還一邊不住地回頭看,生怕那售貨員從後面攆過來。就這樣,直到跑出了褡褳鎮才敢慢慢地往回走。一路上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胡思亂想著。在天快要黑的時候才趕回到了家裏。

現在想一想,可能當時售貨員以為我們已經付過錢了,所以才會出現這種情況吧。

這次看書雖然有些不太光彩,但還是弄了一本。阿 Q 曾經說過“讀書人的事,能說偷嗎?”我想大概就是這個樣子吧。

後來,我們小鎮上也有了一個“新華書店”。雖然店面很小,但這對於我來說就已經足夠了。兩三間房,兩個售貨員還是倒換著上班。我沒有意外的就成了他們那裏的常客,很快就被他們記住了。有時候,書店不開門,我就隔著窗戶往裏看,看到有我想要的書,就會跑到他們住的地方去找他們,也不管他們吃不吃飯,休息不休息。值得慶倖的是,他們看到是我,就會笑著放下一切,和我一起來到門市。

再後來,我上班了。每個月也有了不到三十元的工資。除了吃飯外,剩下的大部分都被我貢獻給了書店。我上班的地方和書店只有一步之遙,所以走動起來特別方便。買的書多了,彼此就更加熟悉了,後來,只要是書店進了新書,他們就會第一時間通知我 ,因為我是唯一一個“不挑食”的老顧客。以致在後來書店停業的時候,那個本鎮的售貨員還特意免費送了我好幾本書,直到現在那些書還是我枕邊的寵兒呢。

就這樣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我就攢了滿滿一大木箱書。後來由於工作調動,當時交通也不太方便,我就暫時將箱子寄放在一個同事那裏,說好有了機會我再過來取。誰知道讓我沒有想到的是,當後來我去找他取箱子時,就只剩下一個空箱子了,箱子裏面的書一本也沒有了。一問他,他就敷衍。後來也就不了了之了。這件事情就算是放到現在,想起來還是覺得非常遺憾的了。

在這以後的幾十年裏,我每次去縣城,有兩個必去的地方,一個是“新華書店”,一個是電影院。再後來,舊書攤和個體書店就成了我的最愛。我把逛舊書攤稱為“淘書”。也著實被我淘到了不少我喜歡的書。

一眨眼,六十多年過去了,我有很多的習慣都改掉了,唯獨買書、讀書的習慣不僅沒有改變,還在此基礎上學會了寫作,出版了自己的書籍。愛書之情,曆久彌堅,也算得上是一種執著的信念了吧!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