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香包/夏俊山

夏俊山
端午節前,回了一趟老家。老媽見到我很高興,問我端午節去不去武漢,隨後又感歎:“唉,不中用了,穿針穿不上了。”媽年輕時是做針線活的好手,全家人的布鞋、衣服、以及縫縫補補,全靠她那雙靈巧的手。可是,時過境遷,鞋子、衣服都是買現成的,還沒破就不要了,哪裡還需要縫補,老媽要穿針幹什麼呢?
我一問,老媽又感慨起來:“端午節的香包,還是要靠手工,我想做幾隻,你去武漢的話,帶過去給安然、安時。唉,不中用了,穿針穿不上了。”
兒子在武漢安了家,兩個孩子,女兒叫安然,兒子叫安時。老媽原來是想做幾隻香包帶給重孫女和重孫子。
香包,又叫香袋,香囊,大概與《離騷》中“紉秋蘭為佩”的辟邪傳統一脈相承,民間一直認為,小孩佩帶香包,可以驅毒避邪,護佑小孩平安順遂。端午節到了,老媽有做香包的念頭很正常,可是,她在正月裡就過了92歲生日,穿針有困難,能叫“不中用”嗎?老媽呀,你不需要人照料,自己種的蔬菜吃不了,已經很不錯了,還想做針線活,這要求也太高了吧?
知道了老媽的心思,我告訴她:“香包,武漢有得賣,不需要自己做。端午節,我不去武漢,你做了也白做。”我的這番話打消了老媽自己做香包的念頭。記憶深處,老媽給我做香包的往事卻不斷浮現。
60多年前,端午的艾草還未在門框上晾乾,媽媽已經坐在桌旁,從竹匾裡 五顏六色的碎布中選布料,挑選出一塊塊色澤鮮豔的布料,就開始縫製。她將兩塊布料對齊,一針一線地縫合起來,針腳細密而均勻。我則在一旁看著,媽媽手巧,香包的主體縫好後,她會繡上幾朵小花或是幾片葉子,並在香包裡填滿一些我叫不出名字的草藥,再完全縫合,系上五彩絲線,一個香包便大功告成。
端午節這一天,我把香包佩戴在胸前,蹦蹦跳跳地就要去找小夥伴玩,媽媽卻端著一碗雄黃酒過來,往我額頭點上 “王” 字,才讓我出門。媽媽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她解釋說,過了端午,一天比一天熱,蚊子蒼蠅蟲蛇都會出來,小孩子容易得病,佩帶香包能辟邪解毒——原來是這麼回事!怪不得鐵鎖兒、二丫兒……跟我一起玩的幾個小夥伴,都有自己心愛的香包。
記得我佩戴了香包,找到玩伴後喜歡相互比較,看誰的香包最好看。我佩掛的香包是桃形的,左右一半紅一半綠,是綢布做的。再看鐵鎖兒、二丫兒等玩伴的香包。有的長方、有的正方形、也有六角形的,我總覺得沒有我的香包好看,再看大小,我的佩戴香包明顯要大一些,而且縫製得很精緻,於是,我更喜歡跟人比較了,顯得十分得意。
隨著歲月的流逝,端午的儀式漸漸簡化。長出鬍鬚,成為生產隊的勞動力之後,我不可能再佩戴香包了。這時候我才知道,當年,香包裡裝的我說不出名稱的草藥大致是蒼術、白芷、菖蒲、薄荷、冰片等,屬於芳香化濁、驅瘟健體之藥……
有詩曰:“石榴花底繡工忙,夾袋功收藥石良。贈我定知囊可括,從來口中設雌黃。”據說,現代醫藥研究已經證實:香包裡面裝的藥含有較強的揮發性物質。用這些具有芳香開竅功能的中草藥製成的香包掛在胸前,能不時散發出陣陣藥香和一股濃鬱的異香。佩戴香包,不僅為節日增添了幾分溫馨與浪漫,更寄託了父母等親人對孩子健康平安的美好祝願。
今年的端午節又到了,老媽已經92歲,我也到了古稀之年。我幾乎遺忘了端午節佩戴香包的舊俗,老媽卻沒有忘記,她在感慨自己不能親自動手,為重孫女和重孫子製作香包呢。老媽的這份溫情與慈愛啟動了我的記憶,讓我似乎又回到了60多年前。我似乎看到:佩戴著媽媽縫製的香包,跟玩伴們比誰的最漂亮,我贏了,在得意地連蹦帶跳呢!
端午節的香包裝的不是草藥,裝的是老媽的深情和我抹不去的記憶啊!
最新生活新聞
-
-
高鐵再增班!7/1起每周增開25班次 6/3開放購票
(22 分鐘前) -
勞動部公布職類別薪資調查 機師月薪32萬元居首
(25 分鐘前) -
地方補助款被刪 北市議會藍黨團支持市府提訴願
(27 分鐘前) -
鹿港慶端陽5/30登場 接駁車串聯龍舟賽會場鎮區
(29 分鐘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