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水摸魚”出智慧/唐勝一

唐勝一
記憶裏的夏日總是黏著蟬鳴,粉筆灰在操場的烈日下起舞,勾勒出童年最鮮活的遊樂場。我讀小學時,學校老師發明的“混水摸魚”遊戲,像一顆投入平靜湖面的石子,激起了無數歡樂的漣漪,讓每個小同學都樂此不疲。
遊戲開始前,整個操場都彌漫著喧嘩的氣息,大家用粉筆或石子,在坪地上畫出一個大大的圓圈當作魚塘。除了選定的一位摸魚者,其餘十幾人都迫不及待地跳進“魚塘”,化身靈動的魚兒。要是女生當摸魚者,她會用色彩斑斕的手帕系在頭上蒙住雙眼。而男生摸魚者不一樣,往往用粗糙的布條蒙眼。如果手帕或布條不夠長,大家就會機靈地扯來草莖或藤蔓接上,那模樣,仿佛在製作一件珍貴的“作戰裝備”。
當摸魚者站在塘中央,隨著一聲清脆的“開始”令下,魚塘瞬間熱鬧起來。魚兒們跺著小腳,模擬著遊動的聲響,而摸魚者則像展開翅膀的老鷹,雙臂大張,在圓圈裏四處摸索。這時候,大家樂得不亦樂乎,整個操場回蕩著歡快的笑聲和急促的腳步聲。
不過,鬧歸鬧,歸矩要講。參加遊戲的小同學必須嚴格遵守規則,一旦出了界,就只能無奈地被判輸。如果摸魚者能在限定的十個數內抓到魚,就能繼續威風凜凜地“捕獵”;要是超時還一無所獲,就只能跟被抓的魚兒一樣結果,垂頭喪氣地出圈上岸當看官,把機會讓給下一位挑戰者。遊戲時,魚兒們就會齊聲數:“一,二,三……”那整齊又充滿期待的聲音,仿佛是給遊戲奏響的獨特節拍。
大家都爭著當摸魚者,因為每摸到一條“魚”,都是收穫滿滿的成就感,摸到的越多,越覺得自己厲害。而決定誰能成為摸魚者,只能靠經典的“石頭剪刀布”來一決勝負。遊戲時,摸魚者只要聽到開始的號令,就像離弦的箭一樣,拼盡全力去摸魚,往往累得滿頭大汗,最後卻空手而歸。我起初也是如此,但在一次次的失敗中,便漸漸摸索出了門道。
在再後當摸魚者時,我學會了“裝傻”。我並不急於一開始就行動,而是靜靜地豎起耳朵,仔細聆聽著魚兒們喊出的限定數字:“一,二,三……”當數到九時,大家都以為勝券在握,放鬆了警惕。就在這千鈞一髮之際,我突然出擊,不管前後左右,總能輕易地抓到一條猝不及防的“魚”而順利贏得勝利。可這招用多了,小夥伴們就識破了我的計謀。後來,每當數數快到末尾時,他們就會遠遠地躲開,讓我撲了個空。
不過,辦法總比困難多。我慶倖自己有點小聰明,又想出了新招數——聲東擊西。動手摸魚時,我故意先往左邊虛晃一下,引得魚兒們慌忙往右邊遊去。就在它們以為安全的時候,我突然轉向,猛地往右撲去,那些慌亂的“魚兒”就像撞進了我的“漁網”,被我穩穩抓住。
當我化身“魚兒”時,反而選擇以靜制動。我靜靜地待在角落裏,屏住呼吸,看著摸魚者在身邊慌亂地摸索,或側身閃過,或蹲在地上躲過。憑這招出奇制勝,我這條“魚”往往化險為夷,成為最後的勝利者,享受著小夥伴們羡慕的目光。
其實,在這個遊戲裏,每個人都在展現著自己的智慧。做摸魚者時,大家絞盡腦汁,想把所有魚兒都抓上岸;當魚兒時,又使出渾身解數,躲避抓捕,渴望成為最後的“魚王”。
這個遊戲還是蠻有吸引力的。記得有個男生,因為人多,大家不想讓他參加,還故意找茬說他沒有布條蒙眼。沒想到,他一著急,“哢嚓”一聲,直接從襯衫上撕下一塊布料,高高舉起,大聲喊道:“這不有了麼!”雖然他如願參加了遊戲,可回到家卻遭到了父母的責罵以及挨了打。第二天,他的父親怒氣衝衝地帶著他來到學校討說法:“誰把我兒子衣服撕爛了?”同學們紛紛搖頭解釋:“不是別人,是他自己撕的,難道他說是別人撕的嗎?”男生委屈地說:“我說我撕的,爹娘都不信。”他父親氣得火冒三丈,狠狠給他一巴掌,嘴裏還念叨:“你個蠢仔,自己的衣服不是花錢做的啊?你撕爛它穿麼子?”那一刻,大家既覺得好笑,又有些心疼。
現今回想起來,那個在操場上奔跑歡笑的夏日,那個充滿智慧與歡樂的遊戲,不僅僅是一段童年的回憶,它更像是一面鏡子,照見了我們面對困難時的堅持與智慧,照見了為了融入集體、追求勝利所付出的努力。歷經滄桑幾十年,在生活這場更大的遊戲裏,我們何嘗不是時而扮演摸魚者,時而化身為魚兒?有時需要主動出擊,大膽嘗試;有時又要學會蟄伏等待,以靜制動。而那些為了目標不惜“撕破衣衫”的執著,雖然可能會遭遇誤解和挫折,但正是這份不顧一切的勇氣,才讓我們的人生充滿了無限可能。就像遊戲中,無論輸贏,每一次的嘗試都留下了珍貴的成長印記,讓我們於跌跌撞撞中,漸漸懂得如何在生活的“魚塘”裏,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向和精彩。
最新生活新聞
-
臺南榮服處感謝一心愛心會端節慈善捐助 社福接力傳愛心
(5 小時前) -
中彰榮家端節Buffet餐會 住民長輩大讚新奇又美味
(5 小時前) -
彰化榮服處端節前探慰住院榮民眷
(5 小時前) -
「南方沃野WOW YA!未來畜牧在屏東-ESG永續農業推廣活動」5/30登場
(5 小時前) -
2025/05/29 空氣品質說明(22:00)
(6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