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9°
( 31° / 27° )
氣象
2025-07-02 | 台灣好報

充實船政歷史研究豐富文化挖掘 兩岸船政文化交流活動啟動

充實船政歷史研究豐富文化挖掘 兩岸船政文化交流活動啟動

【本報大陸新聞中心 報導】7月1日,作為第十七屆海峽論壇的重要子活動之一,「海峽論壇 • 兩岸船政文化交流活動」在福建福州正式啟動。本次活動以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臺灣光復80周年為契機,以船政文化為紐帶,吸引海峽兩岸船政專家學者、船政後裔、臺青代表等200餘人參加研討。

1866年,左宗棠、沈葆楨在福州馬尾創辦的福建船政,成為中國近代海軍的搖籃和近代職業教育的發軔地。19世紀末,沈葆楨推動了臺灣軍事、政治、經濟、文教的發展,對臺灣近代化產生了奠基性影響。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時期,船政及其系列海軍學校培養的海軍官兵參與了一系列重要戰役。1945年,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臺灣光復後,船政系列學校的畢業生被派往臺灣及澎湖列島,參與臺灣重建等工作。

開幕式上,「船政抗戰史跡調查」項目正式啟動,標誌船政抗日戰爭時期歷史遺跡的調查研究正式拉開序幕。現場,來自海峽兩岸的專家學者作主旨發言,深入探討船政對臺灣歷史文化的影響。

活動以「向海圖強 共守家園」為主題。福建船政文化研究院聘請4位來自海峽兩岸的專家學者,擔任特聘研究員,深入挖掘船政文化歷史和當代價值,樹立船政學術品牌馬尾船政文化研究會會長陳悅表示,在抗日戰爭期間,作為船政歷史傳承機構的馬尾造船所、海軍學校、勤工學校,在全國多地經歷大遷徙。此次「船政抗戰史跡調查」項目,充實船政歷史研究,豐富船政文化挖掘。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歷史研究所所長陳忠純認為,船政建設對於加強東南海防有著重要意義,首任船政大臣沈葆楨等人承襲了閩人對於建設臺灣的長久思考,從中可以清晰瞭解臺灣在祖國海防上極為重要的戰略地位。兩岸共同傳承船政文化,有助於增強海防意識,有利於推動民族復興與祖國完全統一。

臺灣黃埔軍校同學後代聯誼會會長丘智賢,多年來持續組織開展抗日戰爭紀念考察及黃埔軍校紀念活動。他認為,抗日戰爭勝利與臺灣光復是兩岸同胞的共同記憶,兩岸應共用史料、共寫史書,共同挖掘船政與臺灣的深厚聯繫,加強古跡保護與研究,弘揚船政的開拓精神。

交流活動為期3天,期間舉辦8場平行活動,臺灣民間交流團和船政後裔將赴中國船政文化園區、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等地參訪研學。(照片記者賴品心翻攝)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