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火千里,媽祖在此~臺灣興安會館記/丁倩

丁倩
在台北城南靜巷的一隅,
紅磚砌牆、木窗斑駁,
一座不起眼卻滿載深意的古廟
這裡是興安會館,是湄洲媽祖在台灣的行宮,
更是萬里遷徙後,鄉音與鄉情的安放之地。
緣起:海濱之鄉,一衣帶水
抗戰勝利、台灣光復之後,
吾郡莆田、仙遊二縣,地處閩海之濱,與台灣隔海相望。
許多鄉民來台任職從商,異鄉聚首,鄉情更濃。
於是1946年10月5日,台北市莆仙同鄉會應運而生。
由最初的昆明街49號,到今日同安街90號會址,
幾度遷徙,終於築起四層樓的會館,
其中四樓供奉天上聖母媽祖,定名為「湄洲天后宮」,
從此,台北城裡多了一縷來自家鄉的香火,
一份落地生根的鄉魂。

▲興安會館(台北莆仙同鄉會)內的媽祖神像。
媽祖不語,卻最懂人心
她靜靜坐在廟中,不說話,卻明白眾生所求。
香案前人來人往,有人雙手合十,有人跪地垂淚,
那不是奢求富貴,而是最平凡不過的願望——
家中平安、孩子健康、日子好過。
她不是神壇上的高高在上,
而像巷口的鄰居、灶邊的母親,
在移民的人生中,她是一盞明燈、也是心的靠岸。
她庇佑著不分職階——台灣的高官與庶民、年長與年幼,
都會來這裡敬上一柱香,說上一句:「媽祖啊,我來看妳了。」
春秋祭典,情深義重
每年農曆三月媽祖誕辰、九月九日得道昇天,
是最熱鬧的日子——
秋日重陽,更結合敬老感恩。
廟外廣場張燈結綵,
多桌宴席賓客滿堂,鄉親歡聚、老友重逢,
是節慶,也是一次次對「我是莆仙人」的確認與驕傲。
這些年來,會館除了供奉聖母香火不斷,
也不忘文化使命——
2021年4月30日,來自莆田市的48幅媽祖古彩聖蹟青花瓷板,
遠渡重洋,經海關專櫃運抵臺灣興安會館,
每幅瓷板厚達三公分、重約32公斤,卻不及其文化重量。
5月4日,適逢媽祖千秋聖誕,
全球首場媽祖陶瓷藝術交流台北展隆重開幕,
嘉賓雲集、信徒如潮,驚豔於瓷畫間的聖蹟傳說,
讚嘆媽祖慈悲大愛跨越疆界、歷久彌新。

▲來自莆田湄洲漁村海邊婦女的裝扮,頭綁帆船頭、身穿藍衣、黑褲代代相傳的海洋記憶與信仰風貌。
連接兩岸與世界的香火
媽祖,是兩岸共同的女神,
她連接的不只是台灣與故鄉莆田,
更是所有異鄉人對家與神的渴望。
無論是信仰、文化還是情感,
她像橋,橫跨海峽;像燈,照亮人心。
她讓我們知道:即使在異地,只要香火未斷,
根就未失,家就在前方。
她也讓世界知道:台灣是一座不忘本的島,
不論政經風雲如何起伏,
這座廟始終有人來、有人敬、有人守。
她讓信仰成為共通的語言,
在這裡,台灣的官員與平民百姓都一樣,
雙手合十,只求媽祖保佑——
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結語:不變的燈火,不移的信仰
每座城市都需要一個記憶的井口,
而興安會館,就是那一口井。
往下汲取,是一條條返鄉的路;
往上仰望,是一盞長明的燈。
媽祖不語,但信徒有聲;
她坐在那裡,看著誰來誰走,誰敬誰信,
用慈悲安撫離散的心。
這不只是一座廟,而是一段段旅人的故事,
一個個家庭的寄託,
一整座島嶼與故鄉之間,永不斷裂的香火。
興安會館聖節日
張燈結綵迎媽祖
國寶瓷藝台灣行
首展48幅聖蹟圖
兩岸同胞齊聲頌
莆台文化四海揚
湄洲漁女顯英姿
媽祖靈光耀千年
紫氣東來福星照
(照片作者提供)
最新生活新聞
-
南分署年度最大徵才7/26成大登場 釋近3千職缺 早鳥再拿好禮
(2 小時前) -
因婆婆「沒興趣」 尪答應孩出國玩卻食言!她氣炸:妻兒到底算什麼
(2 小時前) -
2025/07/23 空氣品質說明(22:00)
(2 小時前) -
大罷免帶來一連串惡果有利於「促統」!/ 楊雨亭
(3 小時前) -
當慈濟來的時候/丁倩
(3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