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藏巖:從廟埕到藝術村的斜坡記憶/丁倩

丁倩
在台北城的邊緣,有一道彎彎曲曲的山坡,
不是觀光地圖上的亮點,
卻曾是無數人背井離鄉後,一磚一瓦砌出的家。
這裡叫做——寶藏巖。
傳說明鄭時期,軍隊在此藏寶;
而真正留下來的寶藏,
是人與土地緊緊纏繞的歷史長線。
起初,是寶藏巖寺立於山腰,
奉祀觀音佛祖、三寶佛與開漳聖王,
香火繚繞、祈福聲不絕於耳。
百年以來,居民繞著廟宇而生,
竹篙搭屋、磚石續牆,
形成如鳥巢般盤據山壁的聚落,
錯落有致,像一幅歲月拼貼的畫。
這裡,是移民的容身之地。
國共內戰後,外省軍人、工人、小販、拾荒者——
在城市無法容納他們的角落,找到喘息的空間。
他們無問身世,只問今天米缸有無聲響。
一場雨後,屋頂滴答聲是他們的搖籃曲。
電線纏繞屋與屋之間,
彷彿每戶人家的命也緊緊相繫。

▲寶藏巖寺~山城中的百年信仰創建於清代的寶藏巖寺,主祀觀音佛祖,是當地最早的聚落核心。香火繚繞至今,庇佑著聚落居民與來往旅人。
然後,有一天,都市計畫說這裡是「違建」。
推土機的影子壓進斜坡,
人們開始打包、遷離、告別。
但也有人選擇留下,
與這片記憶共生。
於是奇蹟發生——
2004年,寶藏巖被列為市定古蹟。
不是拆除,而是保留與轉型;
不是趕離,而是共生與創造。「寶藏巖國際藝術村」應運而生,
藝術家們搬進老屋,
不是重建,而是對話。
牆上畫起詩、院中架起光影,
日子重新發芽。
每年秋季,「寶藏巖光節」如期點燈,
燈不是照耀,而是呼喚——
呼喚人們走進巷弄,走進故事,走進那一道道爬滿記憶的斜坡。

▲每年春天,寶藏巖都化身為光影交錯的奇幻舞台,「寶藏巖光節」邀請國内外藝術家共同創作,帶來一場結合光影、空間與歷史的沉浸式體驗讓藝術與山城聚落的文化底蘊深度交融。
在這裡,
廟埕仍有晨香,
老貓仍巡邏屋頂,
孩童在藝術裝置旁追逐,
青年在木窗前寫詩或畫夢。
一座城市不該只有玻璃帷幕,
也要有這樣一座彎曲的地方,
記錄曾經被邊緣的人、家、希望。
寶藏巖,不是過去的遺址,
而是現在進行式的見證。
見證一個城市如何擁抱記憶,
如何讓時間與創造和平共處。
如果你想知道,
什麼叫做人與土地共築的信仰,
什麼叫做廟宇與藝術共生的現代寓言,
那就來寶藏巖。
沿著石階緩緩而上,
每一步,
都是歷史與生活的共鳴!
(圖/翻攝自網路)
最新生活新聞
-
-
台南「宜居仁愛社會住宅」舉辦入住典禮 首波 30 戶住戶歡喜入住
(18 分鐘前) -
岡山公園寵物活動區 讓您家毛小孩從跑跳到拍照一次滿足 萌力爆表
(18 分鐘前) -
馬太鞍溪堰塞湖空勤助壩頂裝水位計 估10月初溢流
(20 分鐘前) -
2025 台南藝術節 10 月登場 50 餘場活動打造藝文盛旅
(22 分鐘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