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30°
( 32° / 26° )
氣象
2025-07-09 | 台灣好報

洺湖紀行(外一篇)/劉光軍

洺湖紀行(外一篇)/劉光軍

劉光軍

去年(癸卯)詩社集會,會後無事,便和兩個詩友說定到縣城東邊的洺湖去遊玩一番。

說去就去,坐上車不到十分鐘就到到了。把車停在景區門口的路邊,便一起向洺湖走去。一抬頭就看見了那片波光粼粼的水面,在正午的陽光下格外耀人眼目。

此時正值六月,湖裏散落著一片片盛開的荷花,不由得讓我想起了楊萬里的“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著名詩句。在這裏,映入眼簾的不光是荷花,還有那沿著湖岸的青翠欲滴的蒹葭和一條曲曲彎彎一眼望不到頭的木棧。我們一邊感歎著,一邊走上這條精緻的木棧。緣棧而行,慢慢地穿行在蒹葭與蓮花之中,欣賞著木棧兩側的美景。

正當我們陶醉在花草馨香之中的時候,忽然耳邊又傳來了嘩啦啦的流水的聲音,順著聲音看過去,便看見不遠處有一條用石條鋪成的小徑,小徑的左邊別有天地,是另一處水塘,水面幾乎和路面一般高,流水正是穿過路面上石條間的間隙,跌落到小徑右邊低處的湖面,才發出了嘩啦啦的流水聲。在那裏,人們可以一邊踩著路上的石條前行,一邊可以和湖水、荷花、蒹葭來一個親密的接觸,還可以欣賞到因你的到來而受驚躲避的眾多的小魚,和折向湖中間的數點遊鳧。

我們欣賞著湖中的景色,不知不覺中已走出去了老遠,漸漸地走入了深湖區。抬頭向前望去,一條南北走向的公路橫在了眼前,它把整個的湖面分隔成了東西兩個部分。湖水和觀光道只是通過了公路橋後才又連接在一起的。

穿過橋洞,再向前走就是一處漂亮的大石橋,橋的左側連接著湖堤上的觀光道,彎彎曲曲的通向更遠處的景點,左側還是漣漪蕩漾的湖水。

此時,我們看到在遠處青翠掩映的湖岸上,出現了一道精美的木榭,一頭沒入樹木,一頭深入湖中,遠遠望去,好似一條蒼龍汲水。等走近了,登上去,看了旁邊的一塊景區示意圖,才知道這裏乃是全景區的“制高點”。我們站在這裏,環顧四周,果然是一覽無餘。無論是遠的、近的,大的、小的,岸上的還是湖裏的所有景色都歷歷在目。

這時候,我們都似乎感到了有一點點累,就不約而同的坐在了榭中的木條凳子上休息。就在這個時候,我們又看到上來了好幾個人,有幾個孩子和一個三四十歲左右的男人。男人上來後就坐在了我們旁邊的木登上。和我同來的詩友中,有一個人比較愛說話。閑著沒事,就有意無意的就和這個男人聊了起來。這才知道他就是湖邊的一個小村子裏的人。

這個人很健談,說著說著,就說到了這洺湖初建時的一些趣事。他說這裏原本是一條廢棄的古河道,它的北面不遠就是洺河。古河道裏沒有水,卻佈滿了大大小小的沙丘和稀稀拉拉的小樹,和開著各種顏色小花的野草。再有就是附近村莊裏的農人開墾的小片荒地。他們在這裏種上一些耐旱的農作物,每年都會有一定的收穫。尤其是紅薯和花生,不僅產量高,品質還特別好。後來政府決定把這裏開發成一處風景區,就動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挖掉了黃沙丘,修築了長長的大堤,栽種了無數的花草樹木。沒過幾年,一個超大面積的“湖”形就已形成。接下來就是要在湖中蓄水了。於是,就動用了湖區周圍所有村莊的機井,一齊向湖中供水,連續不間斷的供水,使得洺湖漸漸的豐滿起來了,大家看了都很高興。眼看湖水已經達到了設計要求,就宣佈終止了供水。可令人沒有想到的是,停供後的第二天,當人們一大早再來看洺湖的時候,湖裏的水卻沒有了。僅僅一夜之間就漏沒了。後來有人提出先在湖底鋪上塑膠布,那樣就不會再出現湖底漏水的情況了。你還別說,經過這麼一弄,才有了今日洺湖的千頃碧波。

說到這裏,他笑了。為什麼要笑,我不得而知。但我卻在此時忽然有了一個想法。這裏既然距離洺河這麼近,而洺河每過幾年就會有一次大的漲水過程。既然如此,何不在洺湖與洺河之間修上一道水渠,建上一道閘門。讓汛期的洺河水灌入湖中。這樣,不就可以補充大量的湖水,還可以減輕一部分洺河下游的防洪壓力而一舉兩得嗎?我覺得只有用上了洺河的水,才可以讓洺湖成為名副其實的洺湖。

◆詩會記憶的美好片段
退休那一年,我有幸參加了一年一度的由永年區詩詞楹聯協會舉辦的“廣府荷花詩會”。那一天我早早地就來到了南橋附近的“水上人家”景區。穿過搭在水上的一座小巧玲瓏的“橋牌”便走進了景區。沿著綠草簇掩的塘邊小徑,隔著小徑兩側的簪花竹籬,一邊走一邊欣賞著兩邊荷塘裏的美景,不知不覺中就來到了一處小小的“汀州”之上。這時候我才發現這裏已經聚集了好幾個詩友。他們一邊欣賞著滿目的紅翠,一邊互相交流著詩詞,每一個人的臉上都寫滿了愜意。

和他們打過招呼以後,便一起沿著兩個荷塘中間的窄窄的小路,走到了停泊在荷塘旁邊的一條小船的旁邊。趙社長站在碧草中間,安排著我們的上船次序。因為這條船太小了,根本無法一次承載我們這麼多人。

這時候,我看到已經有五六個人登了上去,其中有一個會撐竹篙的人,已經手拿竹篙站在了船尾,只見他一邊囑咐其他人要注意安全,一邊用雙手將那根竹篙插入了水中。當他看到大家都坐好後便用力一撐,小船也隨之開始慢慢的向前滑動。這時候無論是船上的還是站在塘邊的人,都在大聲地說笑著,相互開著玩笑,熱鬧極了。眼看著小船慢慢地劃進了滿塘盛開的荷花叢中,船上的人更興奮了,紛紛摘一片碩大的荷葉頂在了頭上,像是戴上了一頂綠色的大斗笠,活脫脫的就是一幅電影中才能看到的畫面。他們一只手扶著荷葉,不讓它從頭上滑下去,另一只手都去撥開船兩側那密密麻麻的荷花,好讓小船能順利的向前行駛。同時他們還不忘隨手摘一朵盛開的荷花,采一把鼓囊囊的蓮蓬,讓岸上的人為他們拍照。我看著這充滿詩情畫意的場面,一時猶如仙境,感覺到了從未有過的興奮。我一邊用手中的手機為他們拍照,一邊大聲的吟誦著古詩詞中的名句:“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沒想到一下子就引發了大家的共鳴,船上船下一起唱和,一時間物我兩忘,如醉如癡。看著小船漸漸地遠去,漸漸地沒入荷叢之中。大家餘興未盡,依舊在相互交談著,說笑著,久久不肯離去。

時近中午的時候,大家不得不收起餘興,聚集在“水上人家”那寬敞明亮的餐廳裏等待就餐。同時,餐廳前方的舞臺上已經開始了“荷花詩會”的詩詞朗誦。詩友們紛紛上臺展示著自己的詩作,大聲的抒發著對荷花的讚美之情。

我和南橋的潘修德老詩友以及他的家人同桌而坐。潘老師是個大孝子,他無微不至的照顧他90多歲高齡岳母的感人事蹟廣為流傳,他還被河北省評為“邯鄲好人”等多個榮譽稱號。他每年還都捐資助教,在村裏舉辦“敬老餃子宴”,深受當地人民群眾的歡迎和讚揚。此時,我和他及他的家人們一邊吃飯,一邊聽著詩朗誦,一邊聊著他的故事,其樂融融。這時候,我忽然被服務員剛端上來的一道美食吸引住了。那是盛在一個精緻的景泰藍大盆裏羹湯,看上去呈現出一副完美的太極圖案。一半白,一半綠組成的太極魚,魚眼魚尾歷歷在目,好一個精美的太極陰陽魚。老潘見我盯著它看,就連忙作介紹說:“這是一道具有廣府特色的名菜,叫做太極荷葉蓮藕羹。不僅看著好看,味道清香,吃著也很好吃。它是由荷葉和荷藕做成的。你看這條綠色的魚就是用荷葉漿製成的,白色的這條魚不用說就是用荷藕做成的。也只有這酷愛太極的廣府人才會有如此靈感,才會製作出這獨一無二的美食。”大家聽了,紛紛點頭認可。我趕緊拿起手機對著它就是一番拍照。這時候,老潘拿起了羹匙,指著那盆“太極荷葉蓮藕羹”對大家說:“來來,請大家請拿起羹匙,一起來品嘗一下這道美食吧!”我聽了,趕緊放下手機,拿起羹匙和大家一起品嘗起來。一羹匙還沒有入口,就覺得有一股沁人心脾的清香撲鼻而來,吃在嘴裏還有一種柔滑清爽的感覺。我不禁豎起了大拇指,大聲讚歎道:“果然與眾不同,堪稱天下之美食。”雞鴨魚肉固然好吃,但多有油膩,那裏比得上這仙家妙物具有的清新和爽潔。這似乎才應該是美食中的最高境界,是美食、是畫,也是詩了。

一晃兩年多過去了,在這兩年多的時間裏,我也參加了許多次各種活動,也接觸到過許許多多的美食,但吃過之後也就忘記了。唯有那一天那一日在廣府“水上人家”邂逅的“太極荷葉蓮藕羹”,讓我久久難忘,曆久彌堅。以致時不時地就從我的記憶裏跑了出來,隈在我的筆下,化作一段文字。給我回憶,給我慰藉。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