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8°
( 29° / 27° )
氣象
2025-07-11 | 台灣好報

從《周易》看人生機遇/賀源

從《周易》看人生機遇/賀源

賀源

《周易·系辭》有言:“《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這部被譽為“群經之首”的古老經典,實則是中國先民對機遇最深邃的思考。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構成的符號系統,是對自然規律的抽象概括,更蘊含著把握人生機遇的永恆智慧。在充滿不確定性的現代社會,重讀《周易》,或許能為我們提供一種理解機遇、把握轉機的獨特視角。

《周易》最根本的哲學在於“變易”二字。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這種層層遞進的生成模式,揭示出機遇本質上是一種陰陽能量的動態平衡。《乾卦·象傳》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坤卦·象傳》言“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剛健與柔順的辯證統一,構成了把握機遇的基本法則。

北宋理學家邵雍在《皇極經世》中提出“一物其來有一身,一身還有一乾坤”的命題,指出每個看似偶然的機遇背後,都有其必然的時空背景。就像《泰卦》九三爻辭“無平不陂,無往不復”所啟示的,機遇往往產生於事物轉折的臨界點。明代思想家來知德在《周易集注》中特別強調“時中”概念,認為真正的機遇把握者,應當“隨時處中”,在恰當的時機採取恰當的行動。

《周易·系辭下》指出:“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這種對“幾微”之象的重視,教導我們要培養見微知著的能力。《坤卦》初六爻辭“履霜,堅冰至”,就是提醒人們從細微徵兆預判大勢變化。春秋時期範蠡正是深諳此道,通過觀察吳國宮廷的細微變化,預見勾踐“臥薪嚐膽”後的復興機遇,最終成就“陶朱公”的商業傳奇。

清代學者焦循在《易圖略》中提出“旁通”說,認為卦與卦之間存在隱微的聯繫。這種思維方式啟示我們,機遇往往隱藏在看似不相關事物的連接處。就像《睽卦》上九爻辭“見豕負塗,載鬼一車”所描述的荒誕景象,表面混亂中可能蘊含著特殊機遇。現代科技領域的跨界創新,恰是對這種“異中求同”思維的最佳印證。

《周易》強調“吉凶生於動”,機遇的把握需要主動作為。《既濟卦》九三爻辭“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說明重大機遇的把握需要持久準備;《未濟卦》六五爻辭“君子之光,有孚吉”則指出誠信品德是轉化危機的內在力量。唐代宰相李泌曾用《周易》“神而明之,存乎其人”的道理,在安史之亂中協助肅宗把握中興機遇。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革卦》的智慧:“革之時大矣哉!”變革時期往往機遇與風險並存。明代改革家張居正深諳“順天應人”的變革之道,在《陳六事疏》中引用《周易》“窮則變,變則通”的原理,推動萬曆新政。這提醒我們,真正的機遇把握者,既要順應時勢,又要主動引導變革。

《周易》最深刻的啟示在於,機遇的終極意義在於“生生之德”。《系辭傳》說“天地之大德曰生”,所有機遇都應服務於生命的成長繁榮。《益卦》彖傳“損上益下,民說無疆”,指出真正的機遇應該創造多贏局面。北宋思想家張載在《西銘》中提出“民胞物與”的胸懷,正是對這種機遇倫理的昇華。

當代企業家曹德旺的經營哲學深得此中三昧。他在自傳中多次提到《周易》“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的道理,將企業成功與社會責任緊密結合。這種超越功利主義的機遇觀,在《謙卦》“天道虧盈而益謙”中得到完美詮釋——最大的機遇,往往屬於那些心懷敬畏、造福社會的踐行者。

回望人生經歷,我們會發現:機遇既非純粹的偶然幸運,也非完全的必然結果,而是主體與客體在特定時空中的創造性相遇。清代學者王夫之在《周易外傳》中說:“故聖人之於《易》也,窮理盡性以至於命。”這種對天時、地利、人和的整體把握,或許正是當代人最需要補上的一課。助我們更好地應對變化,適應當今時代。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