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對台的海上灰色地帶戰略/魯云湘

魯云湘(國際智庫研究員)
在美中台三方角力持續升溫之際,北京於承平時期是否會採取「海上灰色地帶戰略」?若藉由強化《海警法》與《海上交通安全法》,在台灣海峽周邊水域的執法力度,並將航母打擊群部署於巴士海峽與宮古海峽一帶,對台北營造長期的「反介入/區域拒止」(A2/AD)壓力,從而切斷來自外部的運補。面對此一潛在的挑戰,或許值得進行前瞻性探討。
首先,2021年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海警法》,賦予中共海警對「違反中國法令」的外國政府船舶(包括軍艦)採取警告、驅離、強制拖離甚至拆除的權力,並在必要時可使用武器。2024年發布的《海警行政執法程序規定》,則進一步擴大其執法權力。此一趨勢顯示,海警的功能正朝類軍事嚇阻角色邁進,這項已在南海地區(西菲律賓海),測試島嶼主權爭端的能力,未來是否系統性地應用於台海,值得持續關注。
而2021年9月修訂之《海上交通安全法》,則要求外國船舶在進入中國海域前,須事先通報,且在爭議水域可進行船舶檢查、航行管理等執法行動。該法雖名為維護「海上交通秩序」,但若用在台灣週邊水域對往來台灣的國際商船,進行頻繁盤查與驅離,極可能形成實質上的高度法理壓迫。因此,以執行法理活動且無軍事行為的情況下,藉由「行政執法」之名,長期對自由航行實施威懾,達到「法律戰」的嚇阻效果。
其次,透過遠洋長航訓練將遼寧、山東等航母打擊群(含巡洋、護衛、反潛及補給艦等),常態性的部署於巴士與宮古海峽要道,理論上不僅可阻絕台灣南北海運通道,並以艦載雷達、精準導彈與電子對抗能力,透過設置A2/AD拒止區,遏制敵對勢力的海空自由行動。
理論上,這些部署旨在切斷台灣的海上生命線,並建立A2/AD控制。然而,從分析中表明,儘管北京可能「意圖」投射此類力量,但當前的限制,意味著這仍是一種「發展中的威脅」,而非立即且可持續的現實。因為長期部署航母將面臨以下窘境:
其一,燃油、彈藥與艦艇維修需求龐大,持續性的海上運作易受後勤供應線制約;
其二,美日同盟於南西諸島及巴丹群島部署的岸基反艦飛彈,極具打擊威脅,且可透過FONOPs(自由航行行動)進行反制,降低實效;
其三,長期的海外活動,免不了遭到電子情報監測與擾亂,進而降低感知優勢。
綜上所述,航母打擊群若於台海地區實施A2/AD,雖具嚇阻能力,但鑒於航母打擊群尚未完成正式建置,至少待福建號及第四艘航母服役進行輪替,否則難以長期維持控制,僅能達到短期作為。
最後,灰色地帶戰略介於和平與全面開戰之間,透過法律、資訊、經濟與軍事手段混合施壓,避開宣戰門檻,對目標國家構成持續性的打擊。從近年北京的整合,可以概分為以下幾點:
一、將驅離與封鎖行為,納入《海警法》及《海上交通安全法》等行政執法,藉由合理包裝,以降低國際反制正當性;
二、恆常部署海警與航母,不點火但常態高壓,達到持續但低強度的嚇阻效果;
三、官方將所有通行船隻,標籤為「非法越界」,結合媒體與網路宣傳,擴大群眾的心理壓力;
四、整合海警、海軍、空軍、電子戰與網路攻防的協同合作,於多戰域同時施壓,破壞對方的集中應對能力。
上述三段雖然僅為一種可能性的探討,但北京若真依《海警法》及《海上交通安全法》執法,並恆常以航母編隊封鎖台海地區,可在和平時期營造擬似「海上圍城」格局。但後勤挑戰、盟軍反制與國際法風險,均會降低其長期維持能力。但面對此種灰色地帶壓迫,我方須結合法理、軍事及外交多元手段,如強化不對稱防禦、多元補給管道,並結合國際社會支持與法理與輿論攻勢,方能化解北京採用此種封鎖威脅,並維護區域安全穩定與自由航權。(照片本報資料照)
最新生活新聞
-
-
各地多雲到晴午後雷陣雨 大台北、南高屏恐飆36度
(38 分鐘前) -
興達電廠爆炸 台電董座:天然氣外洩釀災
(41 分鐘前) -
披衣菌肆虐無尾熊族群 澳洲批准全球首款「專用疫苗」救命
(44 分鐘前) -
亞太永續博覽會11日登場台中設展區呈現成果
(45 分鐘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