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色地帶:北京在台海地區的A2/AD策略限制/魯云湘

魯云湘(國際智庫研究員)
筆者先前以《北京對台的海上灰色地帶戰略》一文提及,在台海地區周邊構築「承平時期反介入/區域拒止」(A2/AD)態勢,理論上對北京具備不小吸引力;然而,迄今未見中共大規模、長期化動員海上灰色地帶(包括海警執法與航母部署)行動,其原因可從以下八大面向綜合研判:
其一,國際政治成本。若在承平時期以海警對台海週邊進行執法,勢必引來美、歐及亞太地區等國的共同譴責,並可能遭受金融制裁或貿易反制。這將危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合作意願,並使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受阻,同時打擊中國大陸在國際多邊會議的領導地位。
其二,戰略資源與部署限制。北京當前傾力推動國內經濟轉型,資源主要集中於半導體、清潔能源等「高精尖」領域。在此國家戰略重心下,大規模海上執法與軍事部署,恐將面臨嚴峻的資源與技術挑戰。長期行動所需的龐大後勤、聯訓及人員輪替,亦將大幅增加中央與地方財政壓力,並排擠民生支出。此外,儘管《海警法》、《海安法》等賦予海警執法權,但跨軍種、跨部門協同機制尚未成熟,海警與海軍的聯合指揮、情報分享及法律授權仍待實戰磨合。此外,艦艇裝備成熟度亦是關鍵,大陸現役僅兩艘航母,且戰鬥體系未臻完備,加上須兼顧東海、南海主權維護,現有航母數量實難支撐遠海常態部署。
其三,兩岸關係的「灰色緩衝」。中共對台策略向來講求「步步進逼、層層施壓」,卻不願引爆全面對抗。過度強硬的海事行動,可能激化台灣內部反共情緒、進一步鞏固島內自主防衛決心,也會動搖大陸內部部分統一支持者的信心。因此,維持「不觸底線」的持續壓力,更符合集權政府的長期統戰需求。
其四,美日同盟的動態監測與即時反制。美日在南西諸島、巴丹群島擁有岸基反艦飛彈體系,並定期在台海執行自由航行行動(FONOPs)。任何大型封鎖企圖均會被衛星、電子偵察與聯合巡航艦、航機迅速發現,並立即以公開通報、聯合演訓或外交施壓方式瓦解,令北京難以兼顧「隱蔽性」與「持續性」。
其五,國內穩定壓力與資源分配。中國大陸當前正承受巨大的經濟下行壓力,從房地產調整、外貿放緩到青年失業與地方債務等問題,均迫使中央注資「救市」。在此背景下,任何大規模海上行動,都將顯著增加軍費開支,壓縮民生預算,恐衝擊執政當局的穩定及合法性。同時,後疫情時代的社會情緒更為脆弱。任何可能引發物資恐慌或國際干預的衝突,都將加劇社會管理難度並引發輿論反噬。因此,北京須透過「三戰」等手段,維繫國內統一意識形態與社會穩定,避免對外行動失當引發內部動盪。
其六,黨內權力結構與政治週期。習近平主席進入第三任期後,核心乃鞏固黨內地位及清理異己;此時若對外採取重大軍事或準軍事行動,一旦失算,恐成為黨內派系攻擊的突破口。此外,中央與地方政府在預算與人事上需緊密配合,若因軍事部署爭奪財政資源,或易引發地方阻力。
其七,地區安全全域布局。北京亦在東海、南海加強能源開發與島礁設施,並維持對印太地區的戰略投入。如若全面壓縮資源向台海地區傾斜,將在南海留下可乘之機,給美日菲等國「打破平衡」的空間;此外,全球其他熱點(俄烏、中東)對能源與糧食安全的影響,也令大陸難以全身而退。
其八,空中力量的關鍵角色與限制。中共空軍(PLAAF)在台海高頻機動,已是海上灰色地帶戰略的核心環節。2024年逾5,000架次以上,進入台灣防空識別區並多次跨越中線,此頻繁「侵擾」若結合海警執法,搭配空警、偵察、電戰與無人機,除可提供目標、通訊與情報優勢,更能在法理與心理層面強化嚇阻。然而,長期高頻出動將嚴重耗損飛材、考驗後勤及基地支援能力,使「空海協同」的持續性與效能面臨新瓶頸。
上述八大制約交織,形成北京在海上灰色地帶策略上「進可攻、退可守」的複雜局面。面對外部壓力與內部挑戰,中共須在國際政治風險、資源優先順序、跨部門協同、黨內風險管控、社會穩定乃至區域全域布局間精準平衡,方能維持「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既定戰略目標。因此對我國而言,需密切關注這些變數動向,並透過提升監偵與國際合作機制,以化解潛在威脅,維護整個台海地區的安全。(照片翻攝畫面)
最新生活新聞
-
-
尼日進口芝麻農藥超標 全數邊境退運銷毀
(31 分鐘前) -
陳其邁市長視察茄萣、永安、彌陀與梓官沿海防汛整備 要求側溝排水通暢全面戒備
(31 分鐘前) -
AI素養教育聯盟成立 光寶科台積電參一腳
(36 分鐘前) -
烏來台車0K+980上邊坡落石 林保署新竹分署:自7/29下午1時起停駛
(42 分鐘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