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柬衝突:歷史、政治與地緣的複雜危機/魯云湘

魯云湘(國際智庫研究員)
2025年7月中旬,泰國與柬埔寨邊境再次爆發激烈衝突。泰國動用F-16戰機轟炸柬軍設施,柬方則以火箭與迫擊砲回擊,導致普里維希神廟與塔門通寺附近,至少10多名泰國平民及軍人喪生。這起事件迅速升級,演變為全面邊境封鎖、貿易中斷與外交關係降級的複合危機。
邊界爭端的根源,可追溯至1907年法國殖民時期繪製的地圖。柬埔寨援引此圖主張多處古廟及周邊領土,而泰國則質疑該圖的精準度。儘管雙方曾兩度尋求國際法院裁決,但判決的執行與邊界劃定事宜始終爭議不斷,為持續對立埋下隱憂。
衝突爆發前一個月,泰國總理貝東丹,於6月15日曾與柬埔寨前總理洪森通話,原意是緩和緊張局勢。然而,錄音外洩後,她在通話中對洪森稱呼『uncle』,並批評泰方軍方領導層表現過於強硬的言論,立刻被國內輿論視為「軟弱、出賣主權」。這不僅引爆國內示威及閣僚離黨風波,更導致她遭憲法法院以違反倫理為由暫時停職調查。
此事件導致泰國民選政府威信一落千丈。反對派與保守派抓住機會,抨擊政府「親軍方」、「缺失民族魄力」,並與軍方、君主保守派在國會外部形成更緊密的結合,進一步擴大了干預空間。
為挽回執政危機,政府與軍方合力發動民族主義宣傳,強調「一寸山河不可失守」的護國理念。國防部隨後舉行大規模閱兵演習,並在邊境部署重裝備,藉此展現「軍政一體」的強硬姿態。評論指出,軍方正藉此機會鞏固其在立法與司法體系的影響力,使文官治國的理想逐漸式微。
加上泰國的社群平台及媒體上高漲的愛國浪潮,則被部分將領與政客所利用,藉以壓制異議聲音、凝聚民意,這不僅造成和談空間不足,更為可能的軍事干政或政變鋪路。
泰柬衝突已然超越單純的領土爭端,成為泰國國內政治博弈向外溢出的一個場合:民選政府的動搖、軍方勢力的膨脹,以及民族主義情緒的高漲相互交織。若缺乏實質性的政治改革與公開對話機制,雙方短期內恐難重返和平。也正因如此,或許目光會投向中國大陸與東盟的動向,是否介入斡旋並重啟國際法院仲裁,同時建立實地緩衝與監督機制,以化解長期存在的邊境糾紛,防止強硬政治操作對區域安全造成更大破壞。
在泰柬邊境衝突中,美中兩國的戰略布局與反應清晰可見。北京將柬埔寨視為「一帶一路」的重要節點,不僅對當地基礎設施和資源開發投入鉅資(如雲壤軍港及德崇扶南運河),更透過外交管道強調區域穩定,以確保其經濟利益不受影響。同時,中柬兩國頻繁的軍事訓練與武器交易,顯著提升柬軍的作戰能力,這也間接展現北京對該地區安全形勢的影響力,並逐步改變區域的軍事平衡。
而美國的戰略則根植於冷戰遺緒。泰國自1954年加入美國主導的東南亞公約組織(SEATO,1977年解散)以來,一直是美國抗衡共產勢力的重要前哨。即使在越戰結束後,泰美兩國的軍事合作仍持續,迄今仍是美國在東南亞的重要夥伴。在川普總統任內提出的「美國優先」政策,試圖重塑國際秩序。
此次泰柬衝突,被視為對川普承諾「打造更和平的國際秩序」的最新挑戰,同時也突顯美國在東南亞影響力的相對衰退。對此,柬裔美國學者索佛·艾爾(Sophal Ear)曾指出,泰柬兩國的動盪是對美中地緣政治影響力的關鍵考驗,美國若無法維持對泰國的軍事與外交影響力,區域權力平衡將可能傾向北京。
美中兩國在此區域的戰略競賽,影響範圍擴及東南亞的區域安全。首先,這使得東南亞國家協會(東盟)面臨兩難困境。東盟堅守「不干涉內政」的原則,使其難以有效介入泰柬衝突,而美中各自推動的雙邊合作與安全協議,或將加劇其內部的分歧,進一步減弱其多邊機制的效能。其次,若美中在該區域的軍事與經濟競爭持續升級,將對東南亞的貿易、投資與治理模式產生衝擊,甚至可能迫使區域內的小國,在大國競爭中選擇陣營。這種大國競賽的態勢,使東南亞地區,將面臨更大的不確定性和風險。
綜上所述,泰柬邊境衝突不僅是歷史遺留問題,更是當前泰國政局動盪與大國地緣政治角力的一個重要交匯點。其未來走向,將取決於泰國能否重啟開放且包容的政治改革、東盟能否強化內部機制,以及美中能否在區域穩定與影響力間找到平衡,以避免東南亞成為大國衝突的前沿陣地。(照片翻攝畫面)
最新生活新聞
-
-
曾文水庫啓動洩洪 造河床高灘地農損 市府:協助災損救助通報
(26 分鐘前) -
雷雨交加聯外交通受阻 南投仁愛互助國小停班停課
(29 分鐘前) -
中南部豪雨 540條土石流潛勢溪流警戒
(31 分鐘前) -
CAT止血帶入訓!企業、醫療、警政合力升級內湖民防
(32 分鐘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