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8°
( 29° / 27° )
氣象
2025-08-03 | 台灣好報

新823砲戰/尤榛嚴

新823砲戰/尤榛嚴

尤榛嚴

7月26日首波大罷免,最終以25:0告終,全數未能通過,接著在8月23日還有第二波投票,是7藍委罷免案併公投舉行。本次全國性公民投票案第21案主文為「您是否同意第三核能發電廠經主管機關同意確認無安全疑慮後,繼續運轉?」換言之,再過近一個月8月23日又要投票了,部分縣市投票兩案,一是罷免案,一是核三延役公投案;其他縣市僅投核三延役公投案。此日投票有人謂之「新823砲戰」,意義如何呢?結局又如何?中華民國能再度繼1958年的823金門砲戰獲勝嗎?

這場被戲稱為「新823砲戰」的罷免與公投雙案投票日,確實象徵著台灣民主體制下又一場政治與民意的交鋒。這個問題涉及幾個層面:政治氣氛、罷免案的意義、公投的可能結局,以及整體對中華民國民主制度的影響,且來一一分析。

一、新「823砲戰」的象徵與現實

將此次投票比喻為「新823砲戰」,既有諷刺味,也反映出此事的政治對決性質——罷免案與能源公投變成政黨間的大規模對抗,就像1958年那場金門砲戰,是實體砲彈與意識形態的交織。不過,這次砲戰打的不是軍火,而是民意,而台灣的民主機制能讓人民透過投票反映意志,某種程度上正是民主制度成熟與堅韌的體現。

二、首波罷免案25:0失敗意涵。7月26日首波罷免案全數未通過,顯示出:
1、選民冷感或疲乏:投票率偏低,代表多數人不願被動員,罷免不易成案。
2、選民警覺性上升:部分選民對頻繁罷免可能感到反感,認為這是政治操作。
3、國會平衡思維浮現:有選民雖對藍綠不滿,卻也不希望藍營國會優勢更擴大。

三、8月23日第二波與核能公投案
1、罷免案延續挑戰
若罷免案再度失利,將重創罷免操作方(主要為綠營或深綠勢力)的公信力與動員能力,也會讓支持者士氣下滑。若罷免成功,則可能重塑國會板塊,提升政黨對抗張力。

2、核電公投案第21案分析
主文:「是否同意核三經主管機關確認無安全疑慮後繼續運轉?」

支持方主張:能源穩定、減碳、避免缺電。
反對方主張:核廢料處理問題、安全風險、轉型綠能。

但關鍵在於「經主管機關同意確認無安全疑慮後」,這句話為主文留了後門,也使得即便公投通過,是否執行仍有高度不確定性!結局可能為投票率低,無法過門檻(25%同意票)。而即便投票率高但意見分裂,可能成為象徵性民意表達。

四、中華民國能再獲勝嗎?如果「獲勝」是民主體制的堅持與國家穩定,那麼無論結果如何,只要程序合法、民意表達順利,就是中華民國民主的勝利。但若頻繁罷免成為報復工具、政黨操弄公投以鞏固基本盤,則可能造成選民厭倦、社會撕裂,長期來看會削弱制度的正當性與效率。

「新823砲戰」象徵著台灣民主制度下選民主動參與公共事務的再一次試煉。不論罷免是否過關,或公投是否通過,最重要的一是選民能理性投票;一是政黨能節制操作;社會能從中獲得討論、反思與成長。這樣的話,中華民國不但不會輸,反而在這場民主砲戰中更加堅強。(照片示意圖,翻攝公民行動)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