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筆下的七夕/賀源

賀源
七夕,這個浸潤著浪漫傳說的傳統節日,如同一條蜿蜒的情感長河,流淌過千年歲月。古往今來,無數文人墨客將心中的悲歡與憧憬傾注筆端,讓七夕在文字中永遠鮮活。除了耳熟能詳的唐詩宋詞大家,近現代作家也用獨特視角為這個節日增添了別樣光彩。
南宋詞人辛棄疾,雖以豪放詞聞名,卻在七夕題材中展現出細膩柔情。他的《鵲橋仙·七夕》寫道:“轎兒排了,擔兒裝了,杜宇一聲催起。從今一步一回頭,怎睚得、一千餘裏。舊時行處,舊時歌處,空有燕泥香墜。莫嫌白髮不思量,也須有、思量去裏。”這首詞跳出了牛郎織女的傳統框架,借七夕離別場景寫人間情愫。即將遠行的人在杜鵑聲中啟程,一步一回頭的眷戀,對舊時行處的懷念,將普通人的離愁別緒與七夕的浪漫氛圍交織,讓節日多了份人間煙火的真實感。辛棄疾用直白卻深情的語言,告訴我們七夕不僅是神話的浪漫,更是凡人情感的寄託。
清代文人沈複在《浮生六記》中,記錄了與妻子陳芸共度七夕的溫馨往事。嘉慶元年的七夕,他們在蘇州滄浪亭畔的“我取軒”消暑。沈複寫道:“是夜,月色頗佳,俯視河中,波光如練,輕羅小扇,並坐水窗,仰見流螢明滅,聽譙樓更鼓,已三擊矣。”夫妻二人並肩坐在水窗邊,看月光灑在河面如白綢舒展,流螢在夜色中閃爍,聽著遠處的更鼓聲,這樣的場景寧靜而美好。陳芸還親手做了“巧果”,用麵粉製成各種花樣,油炸後撒上白糖,夫妻倆邊吃巧果邊談天說地,直到深夜仍不知疲倦。沈複筆下的七夕沒有轟轟烈烈的抒情,卻在日常細節中藏著最動人的溫情,讓我們看到傳統節日裏普通人的幸福模樣。
現代作家汪曾祺對七夕有著獨特的記憶。在《故鄉的食物》中,他回憶起故鄉高郵的七夕習俗:“我們那裏七夕要吃‘巧果’,是一種油炸的小面點,做法很簡單,用模子扣出各種花樣,有蓮蓬、有鯉魚、有花籃,炸得金黃酥脆。小姑娘們還會把巧果用線串起來,掛在脖子上,像掛了一串小鈴鐺。”他筆下的七夕充滿生活氣息,孩子們提著“巧娘娘”的紙糊神像挨家串門,大人們則在庭院裏擺上瓜果,對著星空許願。汪曾祺特別提到,祖母會在七夕夜給孩子們講牛郎織女的故事,講完後總要加一句:“天河是過不去的,可只要心誠,總能盼到相逢的日子。”這些樸實的文字,把故鄉的七夕習俗與濃濃的親情融為一體,讓傳統節日在記憶中散發著溫暖的光芒。
當代作家遲子建在《晚安玫瑰》中,也曾描寫過北方的七夕景象:“七夕的夜晚,興安嶺的風已經帶了涼意,家家戶戶的院子裏都擺上了桌子,上面放著蘋果、葡萄、西瓜,還有自家蒸的饅頭。老人們給孩子講天河的故事,說那隔開牛郎織女的銀河,其實是王母娘娘用金釵劃出來的,可每年七月七,喜鵲們都會飛來搭成橋,讓他們相會。”她筆下的七夕帶著東北地域特色,山林間的涼意、桌上的瓜果、老人的故事,構成一幅充滿鄉土氣息的節日畫卷。遲子建還寫道:“年輕的姑娘們會在這天把繡好的荷包送給心上人,針腳裏藏著說不出口的情意。”這種將愛情信物與節日習俗結合的描寫,讓七夕的浪漫在現代語境中依然鮮活。
名家筆下的七夕從來不止一種模樣。它可以是神話傳說的浪漫演繹,也可以是人間煙火的溫情記錄;可以是古人的離愁別緒,也可以是現代人的情感寄託。這些文字讓七夕超越了單一的節日符號,成為承載著親情、愛情、鄉情的文化載體,在時光流轉中不斷豐富著內涵,讓我們在品讀中感受到傳統節日永恆的魅力。
最新生活新聞
-
-
板殯機車亂停 新北民政局擬整體規劃改善
(26 分鐘前) -
寓教於樂 聖約翰科大環境生態教育營啟發永續意識
(27 分鐘前) -
【有影】破除日常保養7大迷思 曾馨瑩代言逆時針結合公益逆轉最美時刻
(30 分鐘前) -
醫師公會喊話狼醫平台:案件一定期限內下架
(36 分鐘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