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橋下的風景/付令

付令
午夜時分,城市的天橋下,寒氣覆蓋著濕漉漉的地面。十字路口車流漸稀,唯獨橋墩旁那間二層小平房燈火通明,熱氣騰騰。這裏是一家“雞絲豆花面”,三十年如一日,用一碗滾燙鮮香的麵條,熨帖著深夜的胃與心。
坐在大門口的老闆,是一個沉默寡言的中年漢子。顧客掃碼付款後,他並不言語,只扯下一張花紙頭餐票。食客多是熟面孔:急急扒拉的出租司機,一臉倦意的夜班護士,還有裹著外套的夜歸人。空氣裏彌漫著堿水、豆花和紅油混合的濃烈香氣,仿佛一場深夜的味覺儀式就此開啟。
廚房裏,靠裏的大強是煮面好手。只見他熟練地將一把細堿面抖散,投入翻滾的大骨湯鍋,長筷一撥,麵條如銀魚般散開,數十秒後長笊籬閃電般抄底撈起,瀝水的動作乾淨俐落,麵條順勢滑入敞口粗瓷大碗。緊接著,長柄勺從旁邊溫著的陶缸裏穩穩舀起一勺凝脂般的嫩豆花,輕覆其上。動作行雲流水,透著經年累月的嫺熟。
靠近取面窗口的小強接過碗,面前一排敞口搪瓷盆陣列般排開,盛著各色澆頭調料。“佐料要捨得放,味道才巴適!”他嘴裏念叨著,手下翻飛:竹筷一夾,酸菜絲堆成小山;鐵勺一舀,金黃豌豆如雨落下;再兩勺鋪滿碗沿的脆臊,接著是油酥花生米、花生碎、翠綠的香菜末、雪白的蔥花……筷子尖飛快地“啄”起豆芽、豆腐果,靈巧地“拈”起幾縷燉得軟爛的手撕雞絲,夾一根鹵得入味的雞腸,再鋪上幾片薄得透光的雞脯肉。勺子與筷子在他手中成了指揮棒,與搪瓷盆沿清脆的碰撞聲是節奏點,快而不亂,精准得仿佛丈量過。最後,一勺紅亮噴香、浮著芝麻的秘制紅油傾瀉而下,激出誘人的光芒,再兌入小半勺滾沸的原湯。一枚煎得金黃的荷包蛋和一塊醬褐色的鹵豆幹穩穩壓陣——一碗活色生香的雞絲豆花面,宣告完成。那一聲勺子敲擊盆沿的脆響,像開餐的鈴。
端上桌的面,熱氣蒸騰。豆花如雲朵般浮在紅油湯麵上,雞絲豆芽交織出暖融融的秋意,細面根根分明。堿水面的韌勁與豆花的嫩滑在口中交融,麵湯醇厚香辣,層次分明。豆花那一點淡雅的豆香,巧妙地中和了紅油的霸道,溫潤地撫過舌尖。平凡的雞胸肉因慢燉手撕而變得入味鬆軟,雞腸和豆幹吸飽鹵汁,鹹香耐嚼。最後連湯帶料喝下,暖意從胃一直蔓延到指尖。
“老規矩,多放點豆芽!”小護士掰開一次性筷子,熟練地相互磋磨幾下,脫去毛刺。小強心領神會,在碗底悄悄多埋了一小撮雞胗。角落裏,兩個計程車司機埋頭吸溜著麵條,小聲交流著今晚的奔波與收穫。
坐在塑膠凳上,抬頭便是人行天橋。橋上旅人行色匆匆,橋下車道流光溢彩。卞之琳《斷章》裏的意境,在這喧囂的十字路口具象化了:“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在這座不夜城裏,人們各自匆忙,也各自尋找著一隅慰藉。
淩晨三四點,食客漸稀。老闆舀了一碗清亮的麵湯,穩穩放在門口餐桌。常客們都知道,那位總是最早開始清掃街道的清潔工阿姨,會就著這碗熱湯,默默吃掉兩個冷饅頭。這一方小小角落,是味道的堅守之地,是人們的加油站,更是城市角落裏,一道熱氣騰騰、慰藉人心的永恆風景。
最新生活新聞
-
-
薪資上看9萬元!中市府攜手中友百貨辦徵才8/30、8/31登場
(20 分鐘前) -
影/彰化市績優志工表揚活動 無人機現身為產業發展催生
(28 分鐘前) -
太平山蹦蹦車路基修復將完工 力拚10月全線復駛
(30 分鐘前) -
雲林安慶圳排水路治理動土 卓榮泰:國際級建設
(51 分鐘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