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33°
( 37° / 28° )
氣象
2025-08-23 | 台灣好報

大豆戰線:從經濟作物到國家安全的貿易戰/魯云湘

大豆戰線:從經濟作物到國家安全的貿易戰/魯云湘

魯云湘(戰略智庫研究員)

近年來,中美經貿摩擦逐漸從高科技領域延伸至基礎農產品,尤其以大豆最具代表性。2025 年 8 月,美國大豆協會(American Soybean Association, ASA)罕見向總統川普公開發信,敦促其重新審視對中關稅政策。信中直言,美國大豆價格下跌、成本上升,農戶無法承受與中國大陸這一最大客戶的長期貿易爭端。此舉不僅顯示農業在國際貿易格局中的敏感性,也折射出糧食依存所帶來的戰略脆弱性。

中國大陸是全球最大的大豆進口國,年需求量超過 1 億噸,其中約 85% 依靠進口。進口大豆主要用於榨油與動物飼料,與食品安全及畜牧業穩定直接相關。過去,大陸在 9 月至翌年 1 月,大量購買美國大豆,之後再轉向南美,形成「美國秋冬、巴西春夏」的互補格局。然而,2025 年情況異常:大陸企業在 9 月與 10 月的訂單全部鎖定南美,對美國新季大豆「零下單」。對照往年,中方通常會在此時段完成大部分美豆採購。這一轉向顯示,大陸正藉由調整進口來源,降低對美依存。

值得注意的是,巴西已連續多年超越美國,成為大陸最大的大豆供應國。2023年大陸佔美國大豆出口約50%,2024年降至21%(約2,213萬噸,價值約128億美元)。但 2025 年的「斷崖式」減少,可能意味著中美農業互補格局正在被重塑。此一結構轉變,不僅影響美國農業出口,也改變大陸在全球糧食供應鏈中的議價權。

在美國農業體系中,大豆的重要性僅次於玉米,2024年產量約1.13億噸(4.16億蒲式耳/英斗),高於小麥(約0.5億噸)和稻米(約0.2億噸)。由於國內食用需求有限,美國大豆出口比例超過一半,而大陸一度承擔了其中最大份額。這意味著,一旦其減少採購,美國農戶立即面臨價格下跌與庫存壓力。ASA 在公開信中強調,關稅政策正打擊美國大豆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若失去大陸市場,數以十億計的銷售將消失,對農戶生計與地方經濟形成打擊。

更進一步,主要大豆產區如愛荷華、伊利諾、印第安納與密蘇里等州,正是美國大選的關鍵州。農民作為川普的重要選民基礎,若因關稅政策蒙受巨大損失,將直接反映在選舉政治上。這使得大豆不僅是經濟議題,更是高度政治化的國內矛盾。從國際政治經濟學的角度來看,這正好印證普特南(Robert Putnam)「兩層博弈」的理論:國際談判必須同時滿足外部對手,與內部利益團體的壓力,否則將難以維持政策穩定。

大豆議題凸顯出中美雙方在糧食依存上的不同脆弱性。對中國大陸而言,過度依賴進口大豆可能危及糧食安全,因此積極尋求多元來源,甚至推動國內替代作物與科技改良。對美國而言,對中出口的過度集中,使農業成為對外摩擦中最脆弱的產業之一。當大陸選擇轉向南美,美國農業立即承受壓力,進而反過來對政府施壓調整外交政策。這種雙重依存,正是大國博弈中「經濟安全化」的典型案例。

更廣泛地說,農業作為一種基礎性產業,常被認為不具戰略價值,但在中美摩擦中,卻被證明是有效的談判槓桿。大陸以市場為武器,重創美國豆農;美國則以關稅為手段,試圖增加談判籌碼。結果是雙方都面臨成本上升與效率下降,而第三方國家(如巴西)反而從中受益。這正反映出貿易戰不僅是雙邊對抗,更會重塑全球供應鏈與權力分布。

大豆的爭議看似農業問題,實則攸關大國戰略。在全球化日益碎片化的背景下,糧食貿易不再只是市場行為,而是國家安全與外交博弈的重要工具。中國大陸通過調整進口結構,降低對美依賴;美國農業則因出口過度集中,暴露出戰略脆弱性。當農業政治與國際外交交織,大豆不僅是一顆顆農作物,更是左右大國關係的重要棋子。未來中美能否在糧食貿易上找到新的平衡,將成為觀察大國博弈與全球農業供應鏈重組的重要指標。(照片翻攝示意圖)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