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問川青鐵路尖紮黃河特大橋事故/羅登廉

羅登廉
淩晨三點的黃河峽谷本該籠罩在月光中,卻被一聲撕裂金屬的脆響驚醒。當16名工人隨著斷裂的鋼索墜入黑暗時,川青鐵路尖紮黃河特大橋的合龍倒計時突然變成了生命的倒計時。這場事故撕開了工程建設光鮮的表皮,讓我們看到技術理性與生命尊嚴之間正在進行的殘酷博弈。(極目新聞、澎湃新聞等2025年8月22日)
錨梁斷裂的瞬間,暴露出現代工程體系中最脆弱的關節。這些承載千噸拉力的鋼鐵構件,本應是橋樑的“生命線”,卻在焊接接縫處悄然埋下隱患。現場目擊者描述的“多米諾骨牌式斷裂”,恰似一個黑色寓言——當某個環節的品質失守,整個系統的安全防線便會如同紙牌屋般崩塌。更值得深思的是,這些錨梁竟是剛加工完成的新品,定期檢查也未能發現致命缺陷。這讓我們不得不追問:在追求工程進度的狂熱中,品質檢測是否淪為了形式主義的擺設?那些被焊槍灼傷的金屬紋路裏,究竟藏著多少被忽視的安全密碼?
選擇淩晨施工的決策,折射出技術理性與生命倫理的衝突。雖然鋼結構需要低溫環境保持穩定性,夜間作業確實符合工程規律,但當施工方將合龍儀式的媒體邀約日期鎖定在8月26日時,時間就從技術參數異化為政績指標。這種異化在“趕工期”的直白表述中達到頂點。當人的生命被簡化為工程進度表上的數字,安全底線便不可避免地被突破。我們不禁要問:在工程學的精密計算裏,是否預留了足夠的容錯空間?當技術理性試圖征服自然時,是否還記得敬畏生命?
救援現場的驚心動魄,讓我們看到人性光輝與制度漏洞的碰撞。消防官兵在搖搖欲墜的鋼架上攀爬,無人機在暮色中搜尋生命跡象,這些畫面令人動容。但與此同時,我們也不得不反思:為何施工現場的安全應急預案未能在第一時間啟動?當工人從不同高度墜落到橋面、立柱、水面時,防護設施的缺失暴露了安全管理的系統性缺陷。那些在黑暗中墜落的身影,本不該成為檢驗救援能力的試金石。
遇難者家屬的淚水,正在沖刷著工程建設的價值座標。那個40歲的家中頂樑柱,撇下上初中的女兒和年邁的父母;那些來自南方村莊的工友,原本期待著合龍後的工資改善生活。他們用生命澆築的橋樑,不該成為冰冷的政績紀念碑。這讓我們想起住建部《建築與市政施工現場安全衛生與職業健康通用規範》中的明文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卻也看到規範與現實之間的巨大鴻溝。當安全培訓、防護裝備、心理疏導都成為成本核算的犧牲品,生命尊嚴便無處安放。
站在斷裂的鋼索前,我們需要重新校準工程建設的價值天平。技術理性不應成為漠視生命的藉口,工程進度更不能以犧牲安全為代價。那些在夜空中閃爍的焊花,本應照亮通向未來的道路,而不是成為生命消逝的注腳。唯有讓每一個螺栓都承載責任,讓每一道焊縫都浸透關懷,讓每一個工人都能安全歸家,才能真正實現工程建設的終極價值 ,而不是征服自然的豐碑,應是守護生命的長廊。(照片翻攝畫面)
最新生活新聞
-
-
響應性別平等政策 竹縣9月性別平等月文化局主題書展系列活動登場
(1 小時前) -
嘉市排舞暨文化養生運動協會成果發表會 黃敏惠大跳Samba推廣運動
(1 小時前) -
給孩子不一樣暑假 竹縣志工家庭服務關懷社區長輩及失能失智者
(1 小時前) -
金門銀光閃閃歌唱比賽 歡迎縣籍長者踴躍報名
(1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