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34°
( 35° / 32° )
氣象
2025-08-27 | 台灣好報

卑微的自大:台灣人的矛盾心態/陳少澤

卑微的自大:台灣人的矛盾心態/陳少澤

陳少澤(社會時事評論家)

近年來,台灣在國際上雖因半導體、民主價值頻頻受到矚目,但社會氛圍卻始終擺盪於兩極之間。一方面,整體的社會氛圍強調「台灣不可或缺」,期待世界看見;另一方面,卻又動輒自我矮化,先說「我們很小」、「國際孤立」,彷彿提前為失望找好藉口。這種心態,正是一種矛盾心態,即「卑微的自大」。它並非單純的謙虛或驕傲,而是歷史與現實交織下的集體心理,足以影響國家戰略與社會認同。

回顧台灣的歷史,便註定這種矛盾的形成。從荷西到鄭氏、經歷清治到日據,再到國民政府遷台,台灣長期處於外來政權主導之下,主體性不斷被壓抑。自1971年退出聯合國後,國際能見度急遽下降,「卑微」的烙印更加深刻。可是,同一時期的「台灣經濟奇蹟」,卻讓人民心中湧現驕傲:經濟實力雖強,國際地位卻弱,這種落差逐漸沉澱為集體心理矛盾。

語言是心理的投射。台灣人在國際場合,習慣先說「我們只是小地方」,但隨即又補上一句「我們的民主是華人世界的典範」、「我們的晶片,全世界都需要」。這種先自我矮化、再自我誇耀的語言模式,顯示出長期不安全感下的補償心理。文化輸出亦是如此:如珍珠奶茶,已在國際打出知名度,卻仍有人質疑「這能代表台灣嗎?」,外部認可與內部懷疑並行,正是「卑微的自大」的縮影。

再者,在朝野(藍綠)政黨對立之下,「卑微的自大」更是兩邊共通的潛意識。藍營主張兩岸關係無法切割,承認「卑微」現實,但又強調自身是中華文化正統,帶有「自大」自信;綠營則高喊國際孤立,強調台灣「處境艱難」,但同時自認民主價值足以吸引世界目光。這種雙重心態,導致社會對國際事件的反應過度敏感:一點掌聲即可亢奮不已,一次冷落則陷入深度失落。

在大國面前,台灣社會普遍存有無力感,認為只能被動應對如美國、歐洲或日本;但在小國面前,卻又時常流露優越感,強調「我們更先進」、「我們更文明」。這種心理差異,其實反映的不是實力,而是內心的不安全:越怕被忽視,越需要用誇張的自信來填補。

問題在於,「卑微的自大」若未被正視,將帶來戰略與社會上的隱憂。過度強調「台灣不可或缺」,可能忽視國際現實,誤判大國博弈;急於尋求外部承認,卻忽略自身定位的穩固;文化輸出明明已有成果,卻因內部缺乏自信而錯失深化機會。這種矛盾心態,使台灣在追求國際定位時,容易陷入情緒化的擺盪。

台灣的確有實力,也有價值,但若始終陷於「卑微的自大」,就難以踏實前行。這是一面照見集體心理的鏡子:既自卑,又誇耀;既謙卑,又傲慢。能否正視這種矛盾心態,並理解其歷史脈絡與現實侷限,台灣才能走出「患得患失」的困境,走向更成熟的國際定位吧!(照片示意圖資料照)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