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兵之外的陰影:九三軍事展示的全球效應/魯云湘

魯云湘(戰略智庫研究員)
2025年9月3日,中國大陸舉行「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大會」,又稱九三閱兵,首次完整展示「空中無人作戰方隊」、「忠誠僚機」與「無人機集群」。媒體普遍聚焦於解放軍科技進展,或解讀其對台海地區安全的挑戰。然而,若僅止於武器表面,恐怕忽略閱兵所隱含的深層戰略風險。本文基於此次閱兵活動,進行初步探討分析,長期效應尚需持續觀察。
閱兵表面上是軍事實力的展示,實則兼具刻意的「戰略模糊」。外界難以確定這些新型無人作戰系統究竟是成熟的實戰武器,還是仍在試驗階段的樣板工程。這種模糊可能帶來雙重風險:若歐美及其友好國家,誤認解放軍已具備大規模無人蜂群作戰能力,可能引發過度反應,加速軍備競賽;反之,若判斷為「虛張聲勢」,則可能低估中共軍力,增加危險的戰略誤判。
歷史經驗表明,誤判的危險性往往超越力量對比本身。冷戰初期,美蘇曾因「飛彈差距」爭議而陷入軍備焦慮;2022年俄烏衝突爆發前,西方對俄羅斯意圖的低估,也顯示戰略透明度不足會加劇衝突升溫。從閱兵後的國際報導來看,外界確實已對中國大陸無人化軍力的真實性產生疑慮,這正是模糊性所帶來的不確定效應。
當前討論多集中於台海與亞太等地區,但歐洲的觀感同樣不可忽視。九三閱兵向西方傳遞的訊號,是中國大陸軍事現代化速度遠超過以往預期。這可能推動歐洲國家重新審視對中政策,特別是在印太區域安全議題上的參與。
閱兵所傳遞的軍力訊號,促使歐洲國家重新審視其對中政策。近年,德、英、法等國皆加強在印太區域的軍事部署與戰略參與。例如,德國已將中國大陸定調為「系統性對手」,英國派遣「威爾斯親王號」航母前往印太,法國則大幅增加國防預算。同時,美國積極推動北約將北京列為戰略挑戰。這些行動相互呼應,顯示中國大陸的軍力展示可能反而鞏固了跨「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的安全聯繫,使歐洲戰略上更傾向美國,形成「反效果」。
閱兵亦加速了亞太地區的軍備競賽。日本計畫在九州部署射程逾千公里的增程型「12式陸基反艦飛彈」,並同步研發高超音速滑翔彈與無人載具。澳洲深化與美國合作,推動「忠誠僚機」計畫,預計2026年前量產原型機。台灣則持續投資電子戰與反無人機防禦,2026年國防預算已升至GDP的3.2%,創下新高。這些區域回應顯示,九三閱兵引發新一輪結構性的軍備螺旋。
這些動向不只是單一回應,而是形成結構性軍備競賽。當一方展示無人作戰體系,另一方便需強化防禦與對應技術,如此循環,最終可能拖累各國經濟,並增加政治與戰略誤判的風險。亞太安全因此可能陷入「安全困境」:越是追求保障,反而使環境更加不穩。
九三閱兵固然展示了解放軍在無人化、智能化領域的進展,但真正值得關注的,並非武器本身,而是其潛在的戰略連鎖效應。戰略透明不足可能導致誤判;展示軍力或許促使歐洲加強介入;軍備螺旋則可能使亞太陷入更緊張的安全困境。對北京而言,閱兵是一場內外兼具的政治秀;對國際社會而言,它卻是一面鏡子,折射出全球戰略格局正在悄然變化。未來的挑戰,不僅在於武器性能如何,而是各國能否在嚇阻與誤判之間,找到一條避免衝突的細微平衡。(照片翻攝畫面)
最新生活新聞
-
-
中市獨家!全國唯一毛筆製作文資技術保存者陳景聰 首本專輯問世
(9 分鐘前) -
嘉義市府普渡祭典倡環保祭祀 黃敏惠祈願順心安康
(12 分鐘前) -
高市身障運起跑 9大競賽項目提倡「愛運動 動無礙」
(25 分鐘前) -
高市議會訪法 副議長籲推「台灣生活節」獲支持
(36 分鐘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