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8°
( 29° / 28° )
氣象
2025-09-11 | 台灣好報

《後石破時代的日本政局》 穩健保守的政局主調,邊緣改革的激進之聲/魯云湘

《後石破時代的日本政局》 穩健保守的政局主調,邊緣改革的激進之聲/魯云湘

魯云湘(戰略智庫研究員)

隨著日本首相石破茂(見圖)於9月7日請辭,與自民黨總裁選舉(10月4日)的開啟,使日本進入「後石破時代」。這場黨內權力角逐,不僅影響國內政治秩序,更關乎亞太與東北亞局勢的走向、美日同盟的發展,以及中日關係的穩定。觀察候選人整體取向,可以看出穩健與保守兩大路線仍是主旋律,而改革與激進的聲音雖然存在,但影響力相對有限。

在亞太與東北亞局勢上,穩健派(如林芳正、茂木敏充)主張外交務實與經濟合作,致力於避免過度對立,維持區域穩定。他們傾向透過對話與多邊協調來處理與中國大陸、韓國及朝鮮的摩擦,為整體安全環境留下緩衝空間。保守派(如高市早苗)則強調防衛力提升與經濟安保,視中國大陸與朝鮮為主要威脅,偏好透過軍事部署與同盟合作加強嚇阻能力。若此路線取得主導,日本在東北亞的角色將更強硬,可能加速區域軍備競賽並增加緊張氛圍。

在美日同盟的發展上,穩健派重視平衡。他們支持加深安全合作,但同時強調外交與經貿協調,避免日本完全依附於美國,並力求在技術、產業、社會等多層面擴展合作,以提升長期韌性。保守派則更強調軍事化的同盟,幾乎在所有防衛與科技領域與美國保持一致。這雖能短期鞏固雙邊關係,但可能減損日本政策的自主性,並加大國內對軍事化的爭論。

在中日關係方面,穩健派主張「競爭中求合作」。透過維持經貿互動,並尋求在氣候變遷、能源合作等領域保持接觸,以避免全面對抗。這樣的策略,有助降低突發衝突風險。保守派則對中立場鮮明強硬,傾向將經濟安全與國家安全緊密結合,可能推動技術脫鉤並擴大軍事部署。這種姿態或能迎合國內保守選民,但幾乎必然導致中日關係惡化,增加東北亞乃至於亞太地區的緊張局勢。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社會內部對於「安全」與「民生」的選擇,並未形成一致共識。雖然外部威脅使安全議題長期佔據輿論焦點,但通貨膨脹、高齡化社會與能源問題,更直接影響選民生活。這使得任何過於強硬的防衛政策,都必須考慮到民生壓力,否則將遭遇反彈。同時,國際大國互動也是日本無法忽視的牽動因素。美國政策若轉向孤立或是更強硬的外交態度,都將迫使日本重新調整對外定位;中朝韓三國的戰略互動,則會進一步左右日本在東北亞的戰略選擇。

與此同時,改革(如小泉進次郎)與激進(如小林鷹之)兩派,雖然提出不同於主流的新議題,但在現實政治中影響力有限。改革派多關注世代交替、環境與社會政策,強調突破傳統派閥政治,嘗試以非傳統安全議題塑造日本國際角色。然而,由於缺乏穩固的組織基盤與穩定票源,他們難以成為政權核心。激進派則在安全與憲政問題上走得最前,主張大幅增加防衛開支、快速推動修憲,甚至在台海與南海議題上,採取更積極姿態。這些立場雖吸引部分支持者,但風險過高,容易引發區域對立,因此難獲中間派與國際社會的認同。

總體而言,後石破時代的自民黨主旋律,仍然是穩健與保守之間的拉鋸。穩健派若佔據主導,則有助於維持亞太與東北亞的相對穩定,為美日同盟注入更廣泛的合作層次,並在中日關係中,保留對話空間。若保守派勝出,日本則可能走向更強硬的防衛與對中政策,美日同盟將更軍事化,中日關係也更趨惡化。改革與激進雖帶來新的議題與觀點,但受制於派系結構、社會氛圍與國際牽制,目前仍處於邊緣角色。這場日本執政黨的選舉結果,不僅決定黨內權力版圖,或許將影響日本在亞太戰略格局中的定位。(圖/翻攝自網路)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