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主席選舉朱立倫努力「因人設事」!/尤榛嚴

尤榛嚴
繼日前國民黨主席朱立倫頒發國民黨中評會主席團主席聘書給前中廣董事長趙少康,讓他取得參選黨主席的資格後,據報導也將頒發中評委聘書給擬參選人立委羅智強,等同羅委員也有資格參選黨主席了。看到這個新聞覺得很好笑,一個百年號稱「民主政黨」的黨魁選舉,還在如此這般的「因人設事」,而且由主席朱立倫一人來認定;再更早幾天朱主席表明交棒時,「懇請」盧秀燕市長能接棒以示「眾望所歸」,不也是形同「因人設事」嗎?
按照國民黨的黨章規定,擔任中評委、中央委員等才有資格選黨主席。照此標準,中評委、中央委員等位階以外的一般黨員,無論他多麼有才學、有能力和有抱負、熱忱,就無緣、機率等於零參選黨主席了?不太公平、正義,也不太民主吧?
以上所述,點出了國民黨黨主席選舉制度與操作中所顯露的「制度服膺於人」、「規則因人而設」的問題。這樣的操作確實讓人產生以下幾點疑慮:
1、「因人設事」的荒謬性:制度淪為工具
當朱立倫主席親自頒發中評委聘書,讓趙少康、羅智強取得參選資格時,看似是開放競爭,實則是由上而下的「指定開放」。不是制度自然運行讓人參與,而是先有人選,制度才來「配合」——這就是所謂「因人設事」。
這與民主精神背道而馳。民主應該是制度先行、人人平等,而不是由少數人操控制度、按需要去「開門或關門」。
2、結構性的「排他性制度」:把一般黨員排除在外
根據黨章,只有中評委或中央委員才能參選主席,這就直接把廣大普通黨員排除在外。也就是說,一個能力再強、深具抱負的黨員,若沒有進入權力核心,根本連競爭的機會都沒有。
這是結構性的菁英主義封閉設計,也顯示這個「民主政黨」的內部民主仍停留在象徵層面。
3、「交棒」盧秀燕是民主還是安排?
朱立倫公開「懇請」台中市長盧秀燕接棒黨主席,這種話語雖然包裝成「請託」,但在現實中是一種政治訊號與方向設定。這種作法看似謙遜實為「安排後的交接」,非群眾自然發展出的競爭與民意凝聚。
真正的民主交棒,不該由現任主席指點誰來接班,而應由制度與選民(黨員)的意志來決定。
民主還是家天下?
上述提出的質疑,其實凸顯一個根本問題:國民黨是否真的落實了黨內民主?若制度可以為特定人士修改或開後門,那就是假民主;若參選門檻本身就限制住90%以上的黨員,那就是制度性排他;若接班人由領導人指名,那就變成政治權貴的「輪替遊戲」。
建議國民黨若要促進改革應放寬參選門檻,讓一般黨員若具一定支持度(如連署數),也可參選主席。制度應更透明化,中評委等職位產生應更民主,而非任命制。應避免上對下安排,黨內領導應由黨員集體意志決定,不是單靠主席的「意願」。(照片本報資料照)
最新生活新聞
-
屏東榮服處深入機構訪視榮民 關懷送暖長輩
(3 小時前) -
最後一波!去沙崙科學城看智慧綠能怎麼玩真的!限量免費報名
(3 小時前) -
臺南榮服處拜會地區榮車中心 協助退除役官兵就業
(4 小時前) -
金門9/13-9/17啟動教師中秋雙十未訂妥機位需求調查
(4 小時前) -
從智財權到新創 「工研院創新週」9/15重磅登場聚焦產業落實動能
(4 小時前)